靖宇大街簡介
哈爾濱最早的大街,原道外正陽大街,現靖宇大街,從1899年哈爾濱設治建城起,至今已有105年的歷史,在這一個多世紀的城建史中,說它老,是因為哈爾濱在設治和中東鐵路工程局規劃城市市政建設之前,這裡已經形成了以傅家甸西門臉至十四道街為中軸的街基幹道痕跡,也是當時滿、漢旗民聚居、經商、交通集散之地。
一條街,便是一段歷史,而這條街的興衰往事,只有你親手叩開這扇大門,才能知道它的本來面貌。早在清光緒16年以前,傅家店還是沼澤遍地、小河縱橫交錯,草樹繁茂的一塊沉睡的寶地。到1890年時,已有人在此開設當鋪、旅店和食攤。當時從崗家店(現八區附近)通往四家子(現十六道街)的沿途兩側已出現了一些建築物,形成了正陽大街的雛形。1893年,傅連山、傅海山兄弟來此地。在道外正陽街與南十道街處建房落戶,行醫賣藥,招引外鄉人逐漸來此,傅家店名聲也由此大振,形成了以正陽大街為中心的商業區域。世界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正陽大街從此便出現在大清的版圖上。
靖宇大街的地理位置
正陽大街位於道外區東北起二十道街濱江公園,西南至景陽街西門臉。該路全長2 190米,車行道9~11米,瀝青路面,人行道3~4米,步道板鋪裝。
靖宇大街名字的由來
哈爾濱市解放後,1949年7月7日,原松江省政府主席馮仲雲在慶祝抗戰勝利九周年大會上提議,將抗聯英雄楊靖宇曾經戰鬥和工作過的地方,道外正陽大街改為靖宇大街,後來又將道外公園(原濱江公園)更名為靖宇公園,將原正陽國小校更名為靖宇國小等。
說起楊靖宇在道外地區的革命活動,那就得追溯到抗日戰爭時期1931年底。楊靖宇同志那時任中共道外區委書記,參與領導了全市反日大示威,領導道外災民與日偽當局奮起鬥爭,發動工人、學生反滿抗日等重大革命活動。
楊靖宇其人其事
楊靖宇(1905-1940年),原名馬尚德,著名抗日民族英雄。
楊靖宇出生於河南省確山縣李家灣村,1923年秋,考入開封市河南省立工業學校。這期間,他閱讀了《新青年》、《嚮導》等宣傳馬列主義理論的書刊,思想進步很快,並於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5月,楊靖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9年春,調東北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這期間,他領導了煤礦工人的罷工鬥爭。8月下旬,黨組織遭破壞,楊靖宇被捕入獄。1931年春出獄後,黨組織擬派他到哈爾濱開展工作,但沒有成行,再次被捕入獄。年底經黨組織營救出獄,到哈爾濱任東北抗日救國總會會長兼中共道外區委書記。在任期間,發動反日會支援馬占山抗戰。
1932年5月,中共哈爾濱市委成立,楊靖宇任市委書記。在法西斯統治的白色恐怖下,楊靖宇仍經常深入道外區的皮鞋廠、毛織廠和各中學,以及呼海鐵路及郊區農民中進行黨的工作,建立基層組織和發展反日會。憑著在白區工作的經驗,他機警、沉著,多次化險為夷。由於楊靖宇時刻保持高度警惕,遇事沉著、冷靜,工作開展得比較順利,哈市黨組織和抗日會發展很快,很短時間黨員就發展到110多人。
8月,哈爾濱市發生空前的松花江洪水泛濫,道外一片汪洋,正陽街上船行無阻。窮苦百姓房倒屋塌,老、弱、婦、幼淹沒者數以百計,倖存者則逃往南崗望著洶湧洪水啼哭。
楊靖宇帶領黨員先是組織和幫助老弱災民逃往南崗安全地帶,接著又以災民身份發動並領導災民奮起鬥爭。楊靖宇身著破爛衣服,混跡於難民中間,把自己刻印的傳單,偷偷塞在難民所里,發動難民團結起來,向當局做鬥爭,要水喝、要口糧、要生存的權力。同年秋,為加強對南滿地區抗日鬥爭的領導,滿洲省委決定楊靖宇任南滿游擊隊政委。1933年6月,隨著東北抗日隊伍的不斷壯大,他先後擔任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師師長兼政委、第一革命軍軍長兼政委、抗聯第一路軍總指揮兼政委。1934年在瑞金召開的中華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執行委員。他的名字使日、偽軍聞風喪膽。1938年以後,日本侵略軍調集大量兵力,進攻抗日根據地圍剿抗聯,懸賞萬元輯拿楊靖宇。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楊靖宇率領部隊同敵人周鏇與戰鬥,給敵人以沉重打擊。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縣壯烈犧牲,年僅35歲。
如今的靖宇大街上的革命歷史遺蹟
現在,在漫步靖宇大街時,你會見到多處以靖宇烈士命名的商店、學校、街道辦事處、公安派出所等。你自然會感覺到楊靖宇烈士的英名永在、青史常存。與此同時,你也能尋覓到老一輩共產黨人在這裡參加革命活動的多處足跡。如1928年11月9日,哈爾濱各校學生在道外區正陽街西口與景陽街接壤處舉行反對日本修築滿蒙五路的示威遊行,發生"11.9慘案"所在地。當年愛國學生與軍警發生搏鬥,衝進正陽大街後,受到沿途市民熱烈歡迎,並與愛國學生一齊呼喊口號,遊行隊伍所到之處,許多商號燃放鞭炮,表示助威。靖宇大街23號(現道外崇儉派出所),是周恩來早期來哈住過的地方;設在濱江公園(現靖宇公園)路南的"東華學校"舊址,曾是周恩來的校友--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鄧潔民先生創辦的一所新型的學校,是馬列主義在哈爾濱傳播的重要基地之一;北十四道街口東側一座中國古式的二層樓房,曾是1923年創辦的進步報刊《哈爾濱晨光》舊址;南四道街62號,是地下黨組織的"哈爾濱青年會"舊址;在十六道街街口東樓下有中共滿洲省委地下黨刊物《哈爾濱新報》舊址;有左翼作家蕭紅居住過的"東興順旅館"舊址;有位於南十四道街的曾關押過革命志士陳潭秋、王鶴壽、孟堅等政治犯的道外監獄等;有20世紀20年代中共地下黨創辦的《哈爾濱日報》舊址;有鍾子云、李兆麟等人工作過的中共濱江工委所在地等。參觀這些革命遺蹟,人們可以受到一次次革命傳統教育。如果對哈爾濱歷史溯源感興趣的話,可在道外找到哈爾濱歷史的蹤跡和見證。靖宇北十八道街與十九道街之間建業1~3巷範圍內,曾是清朝政府在哈爾濱正式設定關道的濱江道台府。
濱江道台府的出現
1899年,清政府在哈爾濱設立中東鐵路交涉局,專管地畝、通關、徵稅、司法等事宜,行使政府職權。1903年,中東鐵路通車後,特別是1905年《東三省事宜條約》中,規定要把哈爾濱闢為國際性商埠,這樣道外的設治管理問題就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1905年10月31日,清政府批准在道外設立濱江關道,專辦"吉江兩省鐵路交涉並督征關稅",由曾任吉林哈爾濱鐵路交涉局會辦的杜學瀛出任第一任道台。1906年5月11日,杜學瀛到任視事,見傅家店街市極不規整,地基狹窄,礙難籌劃,遂將濱江署地址定於四家子原木石稅局東側。
濱江關道的官府位於今道外北十八道街,坐北朝南,高牆深院,青磚綠瓦。正門有一高大的影壁,前院主體建築是公堂,公堂門上有濱江關道的橫匾。大堂內除設有公案外,書有肅靜、迴避的頭牌,刑杖等一應俱全。西側院落是監獄,高牆鐵網,壁壘森嚴,讓人望而生畏。大堂後是飄著粉香的官眷的宅院,女眷深居簡出,偶爾有紅綢綠緞在門內晃動,點綴得這森嚴的衙門流露出幾分嫵媚。每天出入道台府的,除戴著紅帽子,穿著馬蹄袖官服,表情嚴肅的中國官員外,也常有些穿著西服,繫著領帶,戴著白手套,拿著手杖的洋人來這裡辦理交涉,濱江關道成了當時重要的外交機構。
1909年,改江防同知為分防同知,並將雙城東北一隅劃歸濱江廳,使濱江廳界地東西長35公里,南北長15~20公里,總計110餘屯,地216萬公頃,戶5 280餘家。這時,傅家甸、四家子、圈兒河等地相繼被辟成連片的商業區,成為清朝政府治理下的行政區域。
濱江商務會的出現
哈爾濱開闢商埠後,道外正陽大街與周邊地區成為人口密集、工商繁榮的熱鬧都市。同記商場、大羅新商號、亨得利、老鼎豐、世一堂、雙和盛等一大批民族資本家在這裡崛起,成為哈埠商家的基石和驕子。當時的濱江商務會是這些民族資本家"商業救國"的愛國團體,他們集資募捐、興辦實業。當時的哈爾濱電報局、傅家甸電話局、長途電話局就是濱江商會集資興辦的。同時還有電業、交通業等。民族經濟的振興是對沙俄帝國、西方列強、東洋奸商的有力挑戰,同時也是對國人自強、自立、自主的一針"強心劑"。
東北淪陷時期,正陽大街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遭受到踐踏。但是不甘屈辱的哈爾濱人,在殖民者的嚴厲壓榨之下,仍在狹窄的夾縫中挺起了脊樑,他們不愧為"黃金哈埠"的驕子。正陽大街乃是哈埠商業興衰、繁榮、發展的縮影。
解放後的靖宇大街面貌
哈爾濱市解放後,靖宇大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私合營之後,工人當家作主,呈現了極高的建設社會主義熱情,大街兩側樓房林立,商家日益繁榮。改革開放之後,商業實行了私營化轉軌,靖宇大街又出現了新的勃勃生機,新型的民營企業家正在崛起,新的大型商業經營格局已經形成。靖宇大街是商家寸土寸金之地,同時也是旅遊者在道外商埠觀光購物的必游之處。
進入21世紀,當地政府對靖宇大街進行了大面積的改造、大手筆的開發,除了對多處危房區進行集中改造外,還重點建設和恢復了南二道街老"仁和永"舊街坊民俗文化區,整修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老街、老院、老建築,開闢了"大羅新"收藏市場,每當雙休日,這裡便成了民間收藏家淘寶覓珍的好去處。在眾多的專營店、地攤中,你也可以購到古玩、字畫、錢幣、舊書等。如果你有眼力和運氣,還可以揀到寶貝,那興奮之極真是難以言表。在南十三道街清真寺周邊,即將建設"阿拉伯大世界",這裡將成為全市伊斯蘭教傳統禮拜和宗教活動的中心。同時也是市民休閒、外地遊客觀光的好去處。北十八道街將修復道台府遺址,建設道台衙門廣場,以展示清政府在此設治、行使主權的威嚴,激發人們維護主權、保衛疆土的愛國熱情。屆時,靖宇大街將成為集旅遊觀光、購物休閒、參觀訪古於一體的靚麗風景線。靖宇大街盡頭的公園裡,已建成植物生態園林區。園內豎立著抗聯英雄楊靖宇的青銅雕像,人們在這裡遊玩、敬仰,旅遊者在塑像前攝影留念,保留住觀光靖宇大街的美好記憶。當楊靖宇將軍目睹著這奮鬥終生而換來的今天,看到靖宇大街上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時,定會欣慰地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