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陽義學

明清以來,有不少大姓望族辦有義學。 鹹豐四年(1854),義學房舍毀於兵燹。 同治九年(1870),江自珊曾孫江全爐,復於原址依舊規模重建,仍與書院合併管理。

義學亦稱義塾,多為較大家族以學田學產租息為經費創辦,供本族子弟就學;或由民間捐資興建,免費收教村民子弟。明清以來,有不少大姓望族辦有義學。清乾隆十八年(1753),城區監生江自珊獨資捐建“江氏義學”,址在縣學東側,有大廳、講堂各3間、齋房12間、亭台、花圃、廚房等,共耗資白銀2420兩,建成後,江自珊又捐田30畝,銀500兩。聘懷寧進士勞敦傑和太平進士張鍾琬掌教,前來求學者甚眾。乾隆二十五年,與蓉城書院合併。鹹豐四年(1854),義學房舍毀於兵燹。同治九年(1870),江自珊曾孫江全爐,復於原址依舊規模重建,仍與書院合併管理。同時,位於陵陽所村的太平山房義學,亦頗有名氣。太平山房,系明洪武年間鄉紳陳馨建,乾隆三十六年(1771),陳馨族人於此設義學,東西兩壁嵌有兩塊碑刻,一為乾隆三十六年《樂捐義學碑記》,一為鹹豐二年(1852)《續捐義學太平山房碑記》,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辨。此外,縣民曹期懷、張廷弼、陳輔清、陳邦彥、徐輝祖等,亦先後捐資興辦義學、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