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
青銅簠(fǔ)簠是古人盛放稷、粱、黍、稻的方形器皿,文獻中又稱“瑚”或“胡”。
背景
早在4000年之前,中國的冶銅技術就已相當精良。殷、周時期是青銅器的極盛時代。此時期的兵器、日用品及裝飾品之類,無不以青銅為主。
研究
青銅簠是先秦時期主要的青銅禮器之一,青銅禮器組合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西周早期開始出現,進入春秋之際而大盛,戰國之際開始衰落,到了秦漢時期完全絕跡。是青銅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青銅簠的研究還比較薄弱,至今尚未有專門的論著。研究以青銅簠為研究對象,不僅拓寬了青銅文化研究的領域,而且對於探討兩周時期的歷史、禮制以及社會生活均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立足考古發掘資料,兼收歷代著錄所見傳世銅簠,運用統計學、考古類型學和文化因素分析法等主要方法對青銅簠的定名、類型學、分期斷代、器物組合、地域特徵以及銅簠的起源和衰亡分別進行了探討。
出土
中國國內首現簠上掛鈴鐺
在2013年12月28日的發掘中,一大一小兩件青銅簠成為國內目前出土的年代最為久遠的青銅簠,以前出土的大多年代在西周中晚期之後,此次出土的已初步判斷為商末周初時期。而大青銅簠側壁系著鈴鐺,也是國內目前出土的首件帶有鈴鐺的青銅簠。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陳列研究室主任任雪莉介紹說,雖然系鈴鐺的青銅器較為常見,但系鈴鐺的青銅簠卻非常罕見。儘管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青銅簠與之體形較為接近,但故宮的並沒有附耳和鈴鐺。這件系鈴鐺的青銅簠考古研究價值非常高,可以以此對故宮的青銅簠作出具有實物價值的判定和推測。
墓葬主人可能是姜姓人,且是周王朝的“友邦之君”。王占奎說,考古不能簡單地僅看單個文物的價值,而應從整個墓地所傳遞的歷史文化信息來考量。以高領袋足鬲為主要陪葬品的墓葬群,說明墓主人是寶雞的土著人,有利於其身份是姜姓人的說法成立,高領袋足鬲是商周時期流行於關中西部的一種極富特徵的陶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