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證釋義
1.青色 交領 的 深衣 。周朝學子和北齊、北周、隋唐、兩宋 國子生 的常服。
《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 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北周庾信 《謝趙王賚息絲布啟》:“青衿宜襲,書生無廢學之詩;春服既成,童子得雩沂之舞。”
《新唐書·禮樂志九》:“其日,鑾駕將至,先置之官就門外位,學生俱青衿服,入就位。”
《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蒙前任大宗師考補博士弟子員。這領青衿不為希罕,卻喜小侄的文章前三天滿城都傳遍了。”
2.借指學子。
明 清 亦指秀才。《魏書·逸士傳·李謐》:“方欲訓彼青衿,宣揚墳典。”
唐 楊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絳帳語道,青衿質疑。”
《幼學瓊林》衣服篇:“布衣即白丁之謂,青衿乃生員之稱”。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身列青衿,敗檢釀命。”自註:“科舉時稱秀才為青衿。”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 明 以來之文臣不為公侯,必待艱難考試乃得青衿。”
3.有時亦 借代 普通讀書人或學有所成但未得其位的文士。
4.穿青色衣服的人。多指青少年。
宋 蘇軾 《坤城節集英殿宴教坊詞·放小兒隊》:“青衿旅進,雖末技而畢陳;黃屋天臨,知下情之無壅。”
相關詩文
《詩經·鄭風·子衿》
此句出自《詩經·鄭風·子衿》,原詩為: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②。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③
青青子佩④,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⑤,在城闕兮⑥。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題解]
《毛詩序》認為“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修焉”。
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說:“鄭國衰亂不修學校,學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陳其留者恨責去者之辭,以刺學校之廢也。經三章皆陳留者責去者之辭也。”
這詩寫一個男子在城闕等候他的朋友,久等不見他來,急得他來回走個不停。一天不見面就像隔了三個月似的。末章寫出他的煩亂情緒。他和他是同學朋友關係。清代的程廷祚就認為《鄭風·子衿》一章就是描述兩名男子相互愛戀的詩。一日不見,如隔三月,可見這兩人相悅已經熱烈到了何等程度。
[注釋]
1.子:詩中男子指他的朋友。衿(今jīn):衣領。或讀為"紟(今jīn)",即系佩玉的帶子。《顏氏家訓·書證》:"古者斜領下連於衿,故謂領為衿。"
2.悠悠:憂思貌。《集傳》:"悠悠,思之長也。"
3.寧不:猶"何不"。嗣(似sì):《釋文》引《韓詩》作"詒(貽yí)",就是寄。音:謂信息。這兩句是說,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就這樣斷絕音信了嗎?
4.佩:指佩玉的綬帶。
5.挑達:往來貌。
6.城闕:城門兩邊的觀樓。
曹操《短歌行》
短歌行 魏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
這首詩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抒發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願。用四言體寫來,內容深厚,莊重典雅,感情充沛。詩的開頭情緒稍嫌低沉,但整首詩的基調還是昂揚奮發的,在這點上和《龜雖壽》有點類似。按詩意劃分,每八句一節,共十六句四節。
前八句為第一節,詩人對人生的短暫發出感慨和憂愁,並要借酒來澆愁。表面看寫個人的感慨和憂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時行樂,其實寫一個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業的廣闊胸懷。“朝露”之比,形象鮮明,意蘊深刻,富有哲理。總之,第一節的節意可以一個“愁”字來概括。
接下來“青青子衿”以下八句為第二節,情味更加深厚纏綿了。“青青子衿”二句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繞在我的心間。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呢?)詩人用這古詩句,是表達對賢才的渴求。詩句語氣婉轉,情味深細,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活動,這也是他原來頒布的《求賢令》之類的政治檔案所不能達到的效果。接下來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來到我這裡,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合作的。總之,詩人引用古詩自然妥貼,宛如己出,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心愿。
後來引申出來這此意義:
青色交領的長衫。古代學子和 明 清 秀才的常服。
借指學子。明 清 亦指秀才。
穿青色衣服的人。多指青少年。
1.青色交領的長衫。古代學子和 明 清 秀才的常服。
2.借指學子。明 清 亦指秀才。
3.穿青色衣服的人。多指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