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要知道上什麼是佛教,就必須知道創立佛教的始祖釋迦牟尼;要了解佛教的教義和僧團精神,就必須了解始祖佛陀的生平行事和經歷。 本書以嶄新的角度客觀認真地敘述佛陀的生平及教義,闡述佛教的精神、佛陀的真實人格,並扼要介紹佛陀出世印度社會的背景,以及僧團成立的狀況及其矛盾和困境……
前言
記得在北大讀書時,我就喜歡讀《金剛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時甚至將唐玄奘法師《譯撰全集》也借了來翻閱。《玄奘法師譯撰全集》共三十四函,我只借了一函,看了《大般若經》的一部分,當時準備將它全部抄下來,結果部頭太大,無法抄全部。但第一函結究沒有看完,自然餘下的三十三函更無法讀了。只不過,給我的印象非常深,我覺得《大般若經》是真正的好書,而“般若”一詞譯成漢語,僅以“智慧”勉強對應,因此《大般若經》即是“大智慧經” 我嚮往人有智慧,而且以智慧力到達極樂的彼岸,更讓人欽羨,但真正給我最深印象的還是《金剛經》。《金剛經》我也全部抄過,期中一句話多年來一直銘記於心,那就是“於無所住而生其心”,後來才知道,六祖慧能法師是因一句而深悟佛法的。可見,古人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原來世間萬物,其實都不是泛然而無牽繫的。佛說因緣,即此就是因緣,因此我從一介於佛學毫毛基礎的青年變而為時常有意關心起佛學來。但當時還是有些懵懂,雖然又讀了不少經,卻於佛學始終還是茫然。
後來從學校走上了社會。由於工作的關係,雖然偶爾還能,翻閱佛經,但並沒有更深入,或者說更主動地去真正了解佛經和佛學。僅知道佛學博大精深,走過任何一個宗派,這是在與儒家的學問比較之後,才得出的結論。一部《大般若經》就是無人匹敵的了。更何況其他?精銳處加《心經》、《金剛經》也不是一般經典所能企及的。但僅有此種認識還是於佛學沒有多大關係,因為我並不真正懂得佛學究竟的意義,不懂得佛學究竟的內容,雖然懂得了一些名詞、一些句式,如金剛、般若、波羅蜜、五蘊、不二法門,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等,而於體系始終茫然無知,內心的遺憾是可以想見的。我想,什麼時候能真正有條理地、有系統地懂得一些佛學,使自己的疑問盡釋,使精神的境界提高呢?正如佛所說的因緣那樣,我在等待著我因緣的到來。
因緣的到來,是在去年年初,一位朋友說,你能不能寫一部《釋迦牟尼傳》呢?
我聽了,想了大約有半天的時間,“對,我應當寫一部《釋加牟尼傳》,雖然這對我是最大的挑戰”
我默默地下定決心,而且使我恍然大悟的是,寫《釋迦牟尼傳》對我想真正弄通佛學的內容是有極大幫助的,自然也可以弄清楚佛陀之時的背景及同時各派思想之間的關係,理清佛學的一個基本體系,即要了解某一個宗派真正的面目,從從支流上溯,不僅費時費力,事倍而功半,不如從源頭著手,高屋建瓴,易於把握,大約所有的學問都可以作如是觀的。比方要了解道家是個什麼樣子,當然最徹底的辦法是讀《道德經》和《莊子》,要了解儒家是個什麼樣子,自然也必須從《論語》、《禮記》、《易經》等入手,從源頭著手,就好比手中握住了綱,綱舉目張,舒捲隨意。古人有一句話,叫“舒之彌宇宙,卷之不盈分”道理是相同的,這樣,接受朋友的建議之後,我就全力著手來研究佛教始祖釋加牟尼佛的生平經歷了。
這需要讀許多佛經,因為不僅要知道佛陀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與佛陀有關的基本精神和思想,佛陀是為什麼出家的,佛陀思考的問題是什麼,出家之後以何種修行而悟道成佛,成佛之後有什麼對宇宙人生的覺悟,又是怎樣向人間傳播他的教義,他的教義與其他教派有什麼樣的區別,究竟有什麼樣的價值,等等,只有閱讀大量佛經,從大量佛經中梳理出原始的面目,才能約略解決以上的問題。
我出於了解佛教和佛學的目的,極有決心地踏上了研究佛陀生平的道路。
兩年來,我翻讀了《大正藏》的大部分《本緣部》,讀完了《長阿含經》,節略讀了《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擇要讀了《摩訶僧祗律》以及許多與佛陀有關古人寫的或譯的經典和一般書籍,讀了南傳佛教的一些新譯經典,翻閱了許多今人寫的有關佛教史及原始佛教研究類的著作,總之,是貪多務得,只要能找得到的與佛陀有關的圖書就買來或借來拜讀。閱讀積累之後,佛陀的整個生平及教義就漸漸地從字裡行間活生生地走了出來。我終於能夠看清塵封的面紗之後金色如來的真身了,雖然經歷了風沙的摩挲,面目畢竟有些模糊,但風采是有著殊勝的魅力的。有誰為了解脫天下眾生的煩惱而走出溫暖的家庭,踏上那漫漫求正覺的荊棘之途的?有誰為了眾生的煩惱之不得解脫在自己悟道之後不即時進入涅磐而遊行人間孜孜不倦地傳播所悟得宇宙之間的至道的?這是佛陀,這是大覺者佛陀,天人之間異口同聲地複述著同樣的言語。
於是在幾個月的時間裡,我寫出了一部《釋迦牟尼傳》,在許多地方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同時有我自己親切的感受,我覺得我在逐漸地懂得佛陀,略知佛陀的意義,於是在某此方面,有了與其他佛傳不同的觀察角度,有了不同的認識境界,有了不同的敘述方式。我的意圖在不僅反映佛陀的生平,而且更要反映佛陀出現的背景及其意義和一個較為全面的佛陀,有時並不太避諱地涉及到僧團內部的矛盾及弊害,雖然與佛陀的精神不大相干,但總是在僧團成立之後所不可避免的問題,將它敘述出來,更有助於了解佛陀及其佛教的真實情形,所以我覺得取名為《釋迦牟尼傳》似有些不太貼切,因為與其他佛傳相比較,我的這本更具有全面、新穎的視角,甚至在敘事方面,也更親切,具有形象生動的意義,於是我將它取名為《青色菩提--釋迦牟尼成佛之路》。
當然究竟是否真的十分“新”十分“全面”自然需要讀者的判斷,但我想,從我的角度來說,我從研究釋迦牟尼佛並撰寫佛傳之中,真正比較清晰地了解了佛陀的生平及其教義,甚至基本了解了整個佛教史傳播及其部派分裂的情況,可謂窮本溯源,事半功倍。
因此我為了我所得的,我必須讚美佛陀,必須讚美佛陀的人格、教義及其精神。佛是大覺者,是大悲者,任何人都能從他那獲得沾溉的。
我從滔滔三千之河中,取了瓢飲,覺得味美津甜,煩渴的感覺在無形中悄然隱去。我記得佛陀用他的拈花妙手,將心法傳給了後人,我想這後人包括所有有佛性的種子。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是二千餘年前佛陀的教誨,也是二千餘年後的甘露精華,我想,我們應知其內涵。
因此而讚美佛陀!讚美一切使人心覺解者!
因緣之後的果實,或許會有新的因緣產生。我希望我的書能成為一座了解佛陀的橋樑。
願天下眾生福善具足!
合掌敬禮釋迦牟尼佛! 伍恆山
2000年11月27日於南京
記得在北大讀書時,我就喜歡讀《金剛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時甚至將唐玄奘法師《譯撰全集》也借了來翻閱。《玄奘法師譯撰全集》共三十四函,我只借了一函,看了《大般若經》的一部分,當時準備將它全部抄下來,結果部頭太大,無法抄全部。但第一函結究沒有看完,自然餘下的三十三函更無法讀了。只不過,給我的印象非常深,我覺得《大般若經》是真正的好書,而“般若”一詞譯成漢語,僅以“智慧”勉強對應,因此《大般若經》即是“大智慧經” 我嚮往人有智慧,而且以智慧力到達極樂的彼岸,更讓人欽羨,但真正給我最深印象的還是《金剛經》。《金剛經》我也全部抄過,期中一句話多年來一直銘記於心,那就是“於無所住而生其心”,後來才知道,六祖慧能法師是因一句而深悟佛法的。可見,古人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原來世間萬物,其實都不是泛然而無牽繫的。佛說因緣,即此就是因緣,因此我從一介於佛學毫毛基礎的青年變而為時常有意關心起佛學來。但當時還是有些懵懂,雖然又讀了不少經,卻於佛學始終還是茫然。
後來從學校走上了社會。由於工作的關係,雖然偶爾還能,翻閱佛經,但並沒有更深入,或者說更主動地去真正了解佛經和佛學。僅知道佛學博大精深,走過任何一個宗派,這是在與儒家的學問比較之後,才得出的結論。一部《大般若經》就是無人匹敵的了。更何況其他?精銳處加《心經》、《金剛經》也不是一般經典所能企及的。但僅有此種認識還是於佛學沒有多大關係,因為我並不真正懂得佛學究竟的意義,不懂得佛學究竟的內容,雖然懂得了一些名詞、一些句式,如金剛、般若、波羅蜜、五蘊、不二法門,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等,而於體系始終茫然無知,內心的遺憾是可以想見的。我想,什麼時候能真正有條理地、有系統地懂得一些佛學,使自己的疑問盡釋,使精神的境界提高呢?正如佛所說的因緣那樣,我在等待著我因緣的到來。
因緣的到來,是在去年年初,一位朋友說,你能不能寫一部《釋迦牟尼傳》呢?
我聽了,想了大約有半天的時間,“對,我應當寫一部《釋加牟尼傳》,雖然這對我是最大的挑戰”
我默默地下定決心,而且使我恍然大悟的是,寫《釋迦牟尼傳》對我想真正弄通佛學的內容是有極大幫助的,自然也可以弄清楚佛陀之時的背景及同時各派思想之間的關係,理清佛學的一個基本體系,即要了解某一個宗派真正的面目,從從支流上溯,不僅費時費力,事倍而功半,不如從源頭著手,高屋建瓴,易於把握,大約所有的學問都可以作如是觀的。比方要了解道家是個什麼樣子,當然最徹底的辦法是讀《道德經》和《莊子》,要了解儒家是個什麼樣子,自然也必須從《論語》、《禮記》、《易經》等入手,從源頭著手,就好比手中握住了綱,綱舉目張,舒捲隨意。古人有一句話,叫“舒之彌宇宙,卷之不盈分”道理是相同的,這樣,接受朋友的建議之後,我就全力著手來研究佛教始祖釋加牟尼佛的生平經歷了。
這需要讀許多佛經,因為不僅要知道佛陀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與佛陀有關的基本精神和思想,佛陀是為什麼出家的,佛陀思考的問題是什麼,出家之後以何種修行而悟道成佛,成佛之後有什麼對宇宙人生的覺悟,又是怎樣向人間傳播他的教義,他的教義與其他教派有什麼樣的區別,究竟有什麼樣的價值,等等,只有閱讀大量佛經,從大量佛經中梳理出原始的面目,才能約略解決以上的問題。
我出於了解佛教和佛學的目的,極有決心地踏上了研究佛陀生平的道路。
兩年來,我翻讀了《大正藏》的大部分《本緣部》,讀完了《長阿含經》,節略讀了《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擇要讀了《摩訶僧祗律》以及許多與佛陀有關古人寫的或譯的經典和一般書籍,讀了南傳佛教的一些新譯經典,翻閱了許多今人寫的有關佛教史及原始佛教研究類的著作,總之,是貪多務得,只要能找得到的與佛陀有關的圖書就買來或借來拜讀。閱讀積累之後,佛陀的整個生平及教義就漸漸地從字裡行間活生生地走了出來。我終於能夠看清塵封的面紗之後金色如來的真身了,雖然經歷了風沙的摩挲,面目畢竟有些模糊,但風采是有著殊勝的魅力的。有誰為了解脫天下眾生的煩惱而走出溫暖的家庭,踏上那漫漫求正覺的荊棘之途的?有誰為了眾生的煩惱之不得解脫在自己悟道之後不即時進入涅磐而遊行人間孜孜不倦地傳播所悟得宇宙之間的至道的?這是佛陀,這是大覺者佛陀,天人之間異口同聲地複述著同樣的言語。
於是在幾個月的時間裡,我寫出了一部《釋迦牟尼傳》,在許多地方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同時有我自己親切的感受,我覺得我在逐漸地懂得佛陀,略知佛陀的意義,於是在某此方面,有了與其他佛傳不同的觀察角度,有了不同的認識境界,有了不同的敘述方式。我的意圖在不僅反映佛陀的生平,而且更要反映佛陀出現的背景及其意義和一個較為全面的佛陀,有時並不太避諱地涉及到僧團內部的矛盾及弊害,雖然與佛陀的精神不大相干,但總是在僧團成立之後所不可避免的問題,將它敘述出來,更有助於了解佛陀及其佛教的真實情形,所以我覺得取名為《釋迦牟尼傳》似有些不太貼切,因為與其他佛傳相比較,我的這本更具有全面、新穎的視角,甚至在敘事方面,也更親切,具有形象生動的意義,於是我將它取名為《青色菩提--釋迦牟尼成佛之路》。
當然究竟是否真的十分“新”十分“全面”自然需要讀者的判斷,但我想,從我的角度來說,我從研究釋迦牟尼佛並撰寫佛傳之中,真正比較清晰地了解了佛陀的生平及其教義,甚至基本了解了整個佛教史傳播及其部派分裂的情況,可謂窮本溯源,事半功倍。
因此我為了我所得的,我必須讚美佛陀,必須讚美佛陀的人格、教義及其精神。佛是大覺者,是大悲者,任何人都能從他那獲得沾溉的。
我從滔滔三千之河中,取了瓢飲,覺得味美津甜,煩渴的感覺在無形中悄然隱去。我記得佛陀用他的拈花妙手,將心法傳給了後人,我想這後人包括所有有佛性的種子。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是二千餘年前佛陀的教誨,也是二千餘年後的甘露精華,我想,我們應知其內涵。
因此而讚美佛陀!讚美一切使人心覺解者!
因緣之後的果實,或許會有新的因緣產生。我希望我的書能成為一座了解佛陀的橋樑。
願天下眾生福善具足!
合掌敬禮釋迦牟尼佛!
伍恆山
2000年11月27日於南京
圖書目錄
序方
自序
釋加牟尼佛陀世系
南亞次大陸---古印度概況
印度文化、種姓、婦女和佛的意義
印度人耽于思考的根源
佛陀之前及同時的哲學思潮 太子生生
少年時代的教育
超群的武藝
奉命成婚
郊遊所見(上)
郊遊所見(下)
決心出家
出家的阻礙
夜半逾城
深山斷髮
跋伽仙苦行林
王宮中的悲苦
途中的考驗(上)
途中的考驗(下)
參仙訪道
菩提樹下
降魔
夜睹明星 悟道成佛
成佛是怎么回事
鹿野苑初轉法輪
最早的居士和信女
竹林精舍
佛教的發展和壯大
教化的地區
釋迦族王子出家和佛的教誨
提婆達多叛教
沙門果報
好生之德
善生問法
波斯匿王禮讚佛法
最後的行程
寬忍的精神
佛法總結
制戒末節(上)
制戒末節(下)
世界是永存的嗎
佛經的結集
佛陀的著名弟子
結束語
佛陀傳法編年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序方
自序
釋加牟尼佛陀世系
南亞次大陸---古印度概況
印度文化、種姓、婦女和佛的意義
印度人耽于思考的根源
佛陀之前及同時的哲學思潮
太子生生
少年時代的教育
超群的武藝
奉命成婚
郊遊所見(上)
郊遊所見(下)
決心出家
出家的阻礙
夜半逾城
深山斷髮
跋伽仙苦行林
王宮中的悲苦
途中的考驗(上)
途中的考驗(下)
參仙訪道
菩提樹下
降魔
夜睹明星 悟道成佛
成佛是怎么回事
鹿野苑初轉法輪
最早的居士和信女
竹林精舍
佛教的發展和壯大
教化的地區
釋迦族王子出家和佛的教誨
提婆達多叛教
沙門果報
好生之德
善生問法
波斯匿王禮讚佛法
最後的行程
寬忍的精神
佛法總結
制戒末節(上)
制戒末節(下)
世界是永存的嗎
佛經的結集
佛陀的著名弟子
結束語
佛陀傳法編年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