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縣哈哈腔

青縣哈哈腔是在青縣、滄縣、河間等廣大農村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於明末清初基本成形。  

簡介

青縣哈哈腔是在青縣滄縣、河間等廣大農村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於明末清初基本成形。

內容

青縣哈哈腔的劇目繁多,在普查中,各哈哈腔劇團唱過的有一百多出,如《楊二舍化緣》、《四進士》、《訪蘇州》、《劉公案》(本戲)、《竇娥冤》、《小王打鳥》、《王小趕腳》、《王定保借當》、《二堂舍子》、《小姑賢》、《烏玉帶》、《鞭打蘆花》、《七人賢》、《方四姐上吊》、《大劈棺》、《三月三月》、《李香蓮賣畫》等。劇目中相當一部分具有喜劇色彩,角色在演出中要有不同程度的幽默、詼諧可笑的表演特色。青縣哈哈腔的音樂屬板腔體,主要板式有[頭板]、[二板]、[三板]、[快三板]、[垛板]、[尖板]等。各門當唱腔大體相同,可分為男腔、女腔、男女同調,但旋律有所區別。伴奏樂器以四胡、板胡為主。打擊樂伴奏受高腔影響,起初用大鐃、大釵,梆子戲興起後又改用梆子,同時,文場引進了梆子的主奏樂器板胡。伴奏樂曲有《海青歡》等幾十首,多借用梆子曲牌。吹奏樂曲有《水龍吟》、《泣顏回》等幾十首,多由京劇借鑑而來。

發展

青縣哈哈腔行當齊全,主要分為生、旦、淨、醜四類,根據角色、年齡、性格、身份特點又有細的區分,其中老生行中的“奸生”、淨行中的“零碎花臉”等角色,是該劇種中獨有的。哈哈腔的表演程式多源於民間舞蹈,表演特點細膩、逼真,具有清新、剛健的氣息,給人以真實感。譬如旦角表演穿針引線中不慎將手指頭扎破的細節,要求逼真到讓觀眾見了都覺“疼”的程度。其他如日常生活中的打水、紡棉花、推磨、梳洗打扮等動作,也都惟妙惟肖。哈哈腔表演手段豐富,既能表演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生活,亦能表演俚俗紛爭的故事,各行當都有著自己的表演特點。如:文小生儒氣十足,文雅瀟灑,相貌端莊,而武小生卻是英俊威武、年少氣盛。窮生則弓身、抱肩,步履趔趄,一副可憐相。再比如同是旦角,青衣的表演沉穩莊重,行不露足,笑不露齒;花旦的表演則動作輕快,手腳利落,機靈活潑,性格外向,喜怒形於色。哈哈腔的服裝和京劇、河北梆子、評劇相同。
青縣哈哈腔是青縣人民在生產勞動生活中積澱的優秀文化,質樸健康,是古老戲曲文化的遺存,是中華民族戲曲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