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水盂

青瓷水盂

青瓷水盂高6.5厘米,口徑3.2厘米,底徑4.1厘米,1979年出土於雁門邱王。

介紹

青瓷水盂 青瓷水盂

這件唐代水盂呈扁圓形,圈足,盂身上部似器蓋。頂部置小盤口狀圓形管,一側開形流,釉色青泛黃。

上林湖越窯青瓷的釉色大多數呈青黃或青灰色調,真正的“青”色並不多。從唐代早期的標本來看,釉色有青灰、青黃和淡青。

到唐代中期隨著裝燒技術的長足改進,大量採用匣缽裝燒,釉色以青、青黃、青灰居多,早期的釉層不均勻、無光澤感、透明度不高的狀況不見了,而代之以均勻透明、光澤感強的釉層。唐代晚期的釉色以青黃、青灰、青泛黃為主,還有少量的青、青綠釉。陝西法門寺出土的唐代秘色瓷的釉層光亮、滋潤、柔和,呈半透明狀,是一種真正印證了唐人描繪的“千峰翠色”的青綠色釉。而這隻小巧玲瓏的唐代水盂的釉色呈上林湖地區青瓷典型的青中泛黃色調。

歷史

水盂是文房用具,盛水以備磨墨之用,是古人讀書寫字不可或缺的工具。水盂最早出現於三國東吳時期,一直沿用到宋代。

到唐代早期演變成斂口、鼓腹、假圈足的形狀。至中期演變成平底水盂,腹部往往畫4條直稜線。進入晚期,水盂的形狀較多,有圈足水盂、平底水盂、四足水盂等。此件水盂造型奇特别致,在唐代極為罕見,為越窯青瓷中的精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