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從前,青槓樹村是個水陸碼頭,有4個棧行,還有飲食店、小百貨、旅店等,集市貿易非常熱鬧。金堂趙鎮開來的商船,沿柏條河水而上,拉來菸葉、黃糖、桔子等農副土特產,裝載著大米、豆瓣等回去。但由於前後兩次遭遇火災,集市貿易逐漸衰落。新世紀初,在三道堰鎮青槓樹村地段上,有一群酷愛農村田園風光的藝術家悄然入此居住。三五年間,林林總總地冒出了十餘家造型各異的藝術庭院,猶如一組耐人尋味的實景圖畫,遠遠近近的老百姓都稱此地為“畫家村”。新形勢下,青槓樹村正按照縣、鎮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充分利用沙西線貫通和柏條河、徐堰河的有利自然條件,打造休閒旅遊餐飲產業帶,以此帶動其它相關產業發展。現在村上較有名的餐飲企業有和境山莊、在水一方、魚水苑仁和鮮魚莊。大力發展招商引資工作,引進具有強大輻射帶動作用的農業產業化項目,搞好土地流轉,改變傳統農業種植模式,擴大產業規模,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改變農村環境衛生,提高人民民眾生活質量。
村莊風情
青槓樹村富集靈氣,早年為水運碼頭,過往車船商客頻繁。村裡的上輩老人們傳說,每逢閏年端午之際,河岸月色朦朧,河中就有金船夜間航行,船上滿載金鴨子,不時有一隻金鴨嘎嘎跌落下河。待天明去尋找時,四處也不見蹤影。為了捕撈金鴨,柏條河上便留下了歲歲划龍舟搶水鴨的古風民俗。青槓樹境內早年還有一座王皇寺,香火極盛。傳說廟前河中每年均有一次盛大的“魚會”。春夏之交,一群群魚兒各由一尾“紅腳板”頭魚帶路,到了王皇寺水面就不再前行,停駐下來匯集成萬千魚陣奇觀。村中男女老少不需費多大力氣,用背篼罩,用鴛篼撮,便可大把捕撈。村人早有俗禁:只許吃肉,不許賣錢。有了魚,便引來鳥。水氣靄靄,霞光初開,常有白鷺群集,飛起飛落,翩翩起舞。目睹此景,立刻會讓人聯想起唐人張志和的那首《漁父詞》來:“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畫家村莊
1998年,村中雕刻專業戶趙良全從山中採運回一車紅豆石,將石料樣品送到成都市場上去尋找買主,不期遇上了省美協的著名美術家趙尚義。趙老師即前往趙良全家中看石料。從三道堰鎮下車到青槓樹村,當年走的還是豆田坎小路。九彎十拐到了趙良全家,趙老師不僅看上了石料,更看上了這裡開闊、恬靜、優美、臨水的自然風光。他便打算在這裡購買幾間農房,改造為生活創作基地。1999年,趙尚義果然建設好了自己的庭園,同時還出資幫村上修好了道路。過了不久,省美協主席錢來忠聞說此事,十分感興趣,到趙尚義新居來看了兩次後,也決定動手在此處建立一個生活創作基地。緊接著,張健等數人也陸續來選點建立了別具風韻的漂亮居所。他們營造的庭院,有中國古典民居格調的,也有日本東洋風格的。園內遍植花草樹木,有小橋流水,有竹籬瓦牆,有紫藤瓜架,有石桌幽徑,環境十分雅致宜人。企業界也有幾位喜愛美術的實業家慕名前來投資。2003年,榮川實業有限公司來此租地118畝,堂堂皇皇地修起了一座“和鏡山莊”,又壯大了畫家村的陣容。沙西線貫通後,公路剛巧從畫家村旁擦肩而過,東進成都,西抵唐昌,交通更加便利。平日,美術家們都在成都市區內機關上班。遇上雙休日或是大假天,他們便來此度假消閒,走進自然,接近農民,觀察生活,吸取藝術營養。
村莊畫展
據說有一年農民們突發奇想,希望畫家們在村里辦一次畫展,讓泥腳桿們開開眼界。畫家們果然收集了省內外許多名畫,不讓農民掏一分錢,專門為他們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全世界都沒有見過的畫展。農民們為了表示對畫家們的感謝,做了幾桌鄉村“九大碗”來招待他們,畫家們一個個都吃得來樂哈哈的。村支書風趣地說,從前有個高僧來這裡看了風水後指點道,如果在這柏條河邊上修座塔子,這裡就會出大文人。現在沒有修塔,憑空就從天上掉下來一群大文人,這真是給我們青槓樹村增添了一份不小的名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