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村[南京市玄武區新街口街道青村]

青村[南京市玄武區新街口街道青村]

青村是南京市玄武區新街口街道下轄村,始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青村目前保存完好。紅漆斑駁的大門上一塊水泥門匾,上面寫:青村,李錫五,民國二十三年。屋內層高達三點米,大玻璃窗,採光、通風條件良好,浴缸、抽水馬桶一應俱全,一樓帶有一座小院落。

青村[南京市玄武區新街口街道青村] 青村[南京市玄武區新街口街道青村]

當年是一位國民黨高官的官邸,建築從設計到施工極為考究,施工隊是建造美齡宮的原班人馬。 所以建築的設計施工是極為用心,非常的考究,每層抬高一米,架空後再鋪地板,有通風及冬暖夏涼作用,所有用青磚出窯後必須仔細篩選後再用,連家中的四個浴缸也是特地從美國運過來的。據說于右任和孔祥熙都曾在這裡駐足,後來國民黨敗後,“青村”的主人也隨蔣介石逃到了台灣。七十多年過去了,“青村”已經開始破落。院內住了很多戶人家,樓頂出現隨便搭建的違章建築,門前也搭建了一排出租的違建矮房。近年附近大樓建設地基的開挖,導致這棟民國建築部分牆體開裂。目前只有李錫五所題的“青村”,依稀記載著這棟建築曾經有過的輝煌。

另一說法是陳湛恩古居,陳是北京大學土木系的第一屆畢業生,後來在國民政府內政部出任水利科科長,統管全國的水利建設,解放後並沒有去台灣,而是選擇留了下來。第一個提出要修三峽大壩的就是他。上世紀30年代初,陳湛恩和他的好友兼北大同學程叔彪,共同出資在青石街買了一畝地,建起自己的公館,東半邊姓程,西半邊姓陳。 房子不是外界所傳由建美齡宮的原班人馬建造,而是水利科同事茅以升帶著他的工程隊造出來的作品。風格簡潔,細節卻很不一般。整個房子下面是架空挑高的,通風透氣;每扇窗戶下有滴水檐,防止雨水侵蝕牆壁;細長條的青磚和大華電影院的一樣;鑄鐵浴缸和地板,和美齡宮用的是同一批材料;水泥、洋釘也是從美國運過來的。上個世紀90年代有人改造院子裡的下水管道,挖出原來的管道閥門,發現都是用紫銅鑄造的。

青村[南京市玄武區新街口街道青村] 青村[南京市玄武區新街口街道青村]

1934年落成,陳湛恩請來同事李錫五,題了“青村”的匾額。為什麼叫這個名字?流傳到孫輩已經無法知曉,只能揣度:“青”,也許出自青石街;“村”字,頗有大隱隱於市的意境。不久,程家搬去了上海,東半邊的房子也請陳家代為看管。沒住幾年,陳家也走了,跟著國民政府搬到重慶——因為日本人打過來了。直到1948年,才重新回到這裡。這裡經常出入一些名人,孔祥熙、陳立夫……還有些從外地調到南京上任的官員,索性借住在青村。陳治平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工務局局長,負責首都建設的市政工程,生活很簡樸,一年之後調任,走的時候,行李只有一隻小箱子。老宅遭到過好幾次破壞,全國大煉鋼的時候,原先的鑄鐵門被拆了,換上現在的木門,只留下鑲在地上的鐵門軌道還在。房子也收歸公家,29間房,大多數都被分給了別人。青村成了大雜院,幾十家人擠在裡面。現在,當年那批住戶也早就搬走了,房子租出去,有的還開起了小飯館,整日煙燻火燎。只有陳治平住的那幾間,內部還基本保持著原有的風貌。原本,這裡要拆了建高樓,“高樓哪裡沒有,這樣的房子,新街口還有幾幢?”陳治平揪心了好一陣子,直到去年,青村和旁邊的“海山村”“青雲里”一起納入了民國建築保護名錄,他這才放下心,青村終於保留下來,只是,“保護”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