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青山宮殿遺址群,位於江陵縣資市鎮東部青山村, 距楚都紀南城東南約40公里處。其地理方位為東經112°28′13.5〃;北緯30°12′02.2〃,高程33米。比較而言,在當地地勢較高,是過去人們獲取燃料的柴山,因此得名“青山”。周邊原有多個湖泊和多條古河道,為當地古代人類的運輸提供了極為方便的水路條件。該地大部分地域已為平地,大部分旱田種植棉花;一部 分水田種植水稻,成了江陵糧棉生產的基地。
被發現的楚國大型游宮遺址群分布在約20萬平方米的範圍內。 倖存的四個台基形制十分規整。北面為“邵王台”,中部為“中王台”和“少王台”,南部有“新戶台”。四個台基面較平,四周緩坡而下,與周邊地勢明顯分別。 目前,中王台上種有柑子樹,其餘三台均為居民點。從 地形看,四個台地保存基本完好。在居民點的前後池坡 上,可見台基邊緣的文化層堆積,發現大量的繩紋灰陶 片和明清時期的陶、瓷片。新戶台上還現有新石器時代 的石家河文化紅陶杯。 除四個有形台基之外,台基之間現為平整的農田。 在農田的溝面上,有大面積的繩紋陶片呈間斷式分布, 說明四個台基之間也有台基遺存。整個宮殿遺址群的分布是:北端有一“馬腦殼台”;“邵王台”和“中王台”之間有 一“劉家台”;“中王台”與“少王台”之間有一無名台。“少王台”與“新戶台”之間,也有一無名台。整個宮殿遺址群中可能有8個台基遺存。
無論是有形台,還是無形台,從其遺物分布面看, 台基的大小大致相等,形體相似,分布有序,呈中軸線 排列,坐北朝南。每個台面積約有1萬平方米(東西長 120米;南北寬約70米),有的台基還高出地面約3米, 均為長方形。台基之間相距50多米。 另外,在台基群的中部偏東處還發現朱家冢墓地。 墓地規模巨大,面積約達1萬平米,地面呈弧形,似為南北向排列。從其命名分析,可能是東周時期的一處大 型墓地。墓地上也可採集到東周及明清時代的遺物。
各台基中或地面上分別見有:陶質筒瓦、板瓦及部 分陶盆、盂、壺口沿及豆盤、柄、座部的殘片。板、筒 瓦多為灰色,表面施中繩紋,內面有手抹或印製不清晰 的菱形紋。有的瓦面上有黑衣;大型的陶盆,多為灰 陶,多折沿,沿面有寬、窄之分,飾有旋紋;豆的遺物 最多,全為灰陶。從柄的形制看,有空心喇叭形座和柱 狀柄;另有鬲足,表面施繩紋,錐狀體;見有褐陶壺, 卷沿,敞口。從陶瓦和生活器皿的造形看,既有春秋的 特點,也有戰國時期的風格,與楚都紀南城的出土遺物具有許多相同點。因此,可以確定台基和遺物應屬東周楚文化範疇。
猜測
從出土的器形和遺物數量看,青山台基遺址群並非一般的建築遺存,應是楚國的一處大型宮殿遺址群。由於這些台基地處楚都紀南城城區之外的湖區,很可能是楚國的游宮舊遺址所在地。從方位上看,與東面潛江章華台遺址共處於東西平行線上,直線距離約為35公里。
由此可推測,青山楚宮殿遺址群是有別於章華台遺址之外的、史籍上記載的又一處楚國游宮。 青山宮殿遺址群目前還僅限於地面的調查,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其宮殿遺址的面貌將會被揭示出來,不僅成為世人注目的新亮點,也會給楚文化的研究增添新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