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緒湖

靈緒湖

靈湖古稱靈緒湖,雖然面積不大,但其纖姿嬌影卻令人百看不厭。“水閒明鏡轉,雲繞畫屏移”。這裡山、水、雲嫻靜而優美,每當晴空萬里、雲淡天高之際,你站在湖堤上,從水光粼粼的倒影中,可以領略到周圍山景的美色和晴日的浮煙。

靈龍宮是屹立於靈緒湖東岸的一座古建築。這裡的碧山藍水與氣宇軒昂的靈龍宮構成了一幅妙筆丹青。靈龍宮是清代道光年間的建築,至今保存完好。整座靈龍宮由宮門、戲台、大殿和左右廂房組成,占地面積700餘平方米。對龍的信仰和祈求龍的保佑是民間的傳統習慣,故在這敬奉神龍的場所內,常年香火不絕,特別是每年的端午節前後,前往靈龍宮的善男信女更是蜂擁而至,他們上香祈禱,靜坐祝福,希望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祛邪滅災,國泰民安。

古代的工匠在這裡留下了不朽的傑作,尤其是那座戲台和大殿,在八角形的藻井、斗拱、雀替、月樑上,都雕有精美的雙鳳、花卉等吉祥圖案。這些精堪的藝術裝飾不僅使靈龍宮充滿了祥瑞之氣,而且還使整幢建築在清寂中盡浮鉛華。

“靈緒鄉”之名,出自於靈緒湖與靈緒湖西的靈緒山,而靈緒湖與靈緒山之名,據傳與東漢名士任奕有關。

在2000多年前,隨著海退和泥沙沉積,從慈谿南部沿山開始,往北次第成陸。大概是在漢代,同杜湖、上林湖、燭溪湖等沿山湖泊一樣,這個龍山鎮最西邊的自然湖泊靈緒湖就形成了。勤勞勇敢的三北人民,開始在此結網捕魚,建窯制瓷。至東漢末年,有一位任奕先生來到了浙東沿海,因慕任佳溪一帶山水清幽,民風淳樸,遂隱居於靈緒湖畔,讀書著述。

這位任奕先生何許人也? 民國《鎮海縣誌》中寫道:“漢,任奕,朱育稱其為文章之士,立言粲盛,所馳文檄,曄若春華。”(《寶慶志》引《會稽典錄》)“奕立操清修,不染流俗,郡將秀請為功曹,嘗以秀不奉法,苦諫不納,謝去,久之,秀坐事被收監,曰:‘任功曹真口人也’。歷官御史中丞,鹹和三年卒。”任奕活動在東漢末期,學問淵博,他提出治世和穩定統一的觀點,把節儉作為道德重要內容,注重學習和教育,強調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著《任子》10卷,有《論氣質》、《論學問》、《論公恕》、《論政治》、《論軍乘》、《論出處》等篇。他在《論學問》中寫道:“學所以治己,教所以治人;不勤學則無以為智,不勤教則無以為仁;一人之智不如眾人之愚,一目之察不如眾目之明。”短短數語,闡明了教學的目的和方法。魯迅先生對任奕很推祟,曾集編過《任子》手稿,是根據《意林》、《太平御覽》、《北堂書鈔》、《初學記》等校錄而成,共二十六則。1994年《任子》收入上海書店出版社《叢書集成續編》。

縣誌有案:“《乾隆志》、《光緒志》人物傳均以任奕居首。奕為句章人,漢時慈谿鎮海皆在句章境內,後慈谿自立,舊志謂其子孫世居靈緒”。靈緒湖西岸的任佳溪是靈緒鄉境內唯一的任氏村落,也是現今慈谿、鎮海兩地最為古老最為鼎盛的任氏聚居地,舊時任氏宗祠題聯為“樂安望族;靈緒名門”,任氏家譜上也稱“靈緒任氏”。所以,由此來看,任奕隱居任佳溪的傳說,還是較為真實可信的。任奕在任佳溪一住十餘年,日復一日,朝至湖邊汲水煮茶,暮登湖西小山觀海。身心澄澈,寵辱皆忘,著文時輒覺靈緒紛披,頭頭是道,寫成《任子》10卷,“靈緒湖”與“靈緒山”之名也從此誕生。

靈緒湖(今稱靈湖)周環五十里,四都三圖暨五都一、二、三圖之田俱籍湖蔭溉。湖塘周圍二十里,清鹹豐二年(1852),范多福、任觀瀾、王義方捐資重修,改築四百多丈,用錢一千八百貫,三年方成。解放後,1970年又開工擴建,投資19.52萬元,湖塘高6米,長1281米。前兩年湖塘又經過修整,重新馭石加高,上面做成平整光滑的水泥路,更加堅固。

靈緒湖東南方潘岙有藥王殿,往東就是古村落方家河頭。西邊任佳溪有靈龍宮、沙湖廟、白石廟、呼童庵、廣福庵、高山庵,將軍山上的洞山寺建於三國赤烏年間,宋塔、白雲洞、透瓶泉、摩崖石刻等遺蹟尚存。任佳溪村北一里即是靈緒山,俗稱緒山。民國《鎮海縣誌》載:“靈緒山,在靈緒湖西,下即湖塘……鄉以此山得名,在東蔡湖閘口”(此處需要指出,是在任佳溪湖閘口)。靈緒山高僅數十米,遍植楊梅與毛竹。山上曾發現漢代墓葬,南邊山腳竹林中,有“預知休咎,每言輒應”的明代勉一先師墓。

定海縣建立時,行政區劃實行鄉里制,即縣下轄鄉,鄉轄里、村。元朝時,縣下轄鄉,鄉轄都,都轄村。明朝因襲了元時制度。清朝時鄉村鄉政府駐地稱“里”,鄉里下設“都”, “都”下管“圖”。“達禮里”之名始見於宋寶慶《四明志》(恕我寡聞),隸屬於靈緒鄉,大致範圍是在原范市鎮一帶。元、明兩代,達禮里地名消失,到清代重又出現,不過已成為靈緒鄉政府駐地名稱。清鹹豐年間范觀濂有鄉風詩,“靈緒鄉中達禮里,祖居松浦是吾家。煙村稠密稱楊范,街市喧闐聚物華”,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富足與繁華。

“達禮里”含知書達禮之意,考其名,實出自達禮里山。達禮里山是任佳溪村北基耕路下的一座小山,民國《鎮海縣誌》記載,“達禮里山,方圓五百步,高二三丈,為靈緒四五兩都之鎮山,相傳穀神憑依處,禁人穿穴(乾隆志)”。民以食為天,五穀之神,最為鄉人敬畏,以此為鄉鎮地名,也是極為自然的事。達禮里山歷來頗具神秘色彩,傳說社會動盪時夜間常有紅燈出現,避禍消災。舊時上面多大墳,後為義冢地。解放後,燒窯做磚,達禮里山被整座挖平,今已不存。

古地名多內含豐富的地域文化元素與深厚的歷史文化記憶,細細發掘探究,對延續地方文化脈絡,彰顯城市文化底蘊有著特殊的意義。本文試從“靈緒鄉達禮里”作一索隱探源,拋磚引玉,求教於方家的同時也期望得到有識之士同聲相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