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丘縣趙武陵王墓

靈丘縣趙武陵王墓

靈丘縣趙武陵王墓,位於山西省大同[地名]市靈丘縣城西1公里處,建於戰國[中國歷史時期]時期,是戰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國君趙雍[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趙武靈王的墓葬,原占地6萬平方米,現保護面積為10900平方米,墓冢周長220米,高10米。明崇禎年間在墓南立石碑1通,並建有碑樓,高4米。 民國7年修葺,樹碑1通,築神道長246.67米。1984年四周築圍牆加以保護。是山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文物簡介

靈丘縣趙武陵靈丘縣趙武陵
靈丘縣趙武陵王墓位於靈丘縣新華西街西段,靈丘縣名由此而來。

該墓建於戰國時期,是戰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國君趙雍趙武靈王的墓葬,原占地6萬平方米,現保護面積為10900平方米,墓冢周長220米,高10米。

明崇禎年間在墓南立石碑1通,並建有碑樓,高4米。民國7年修葺,樹碑1通,築神道長246.67米。

趙武靈王,戰國時趙肅侯之子,趙國的第六代國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對於當時和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984年四周築圍牆加以保護。是山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主介紹

人物簡介

靈丘縣趙武陵靈丘縣趙武陵雕像

趙雍(約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趙肅侯之子(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當稱為趙雍,不叫嬴雍),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政治家、改革家,生於趙國首都邯鄲。

趙武靈王即位時,趙國國力不強,受中原大國欺侮。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也不時騷擾,鄰境較小的中山國也時常進犯。

趙武靈王二十四年(前302年)頒布命令,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趙國因而得以強盛。

趙雍率將士攻擊匈奴,占領今內蒙古南部黃河兩岸之地,建立雲中、九原兩郡,又在陰山築趙長城以抵禦胡人,公元前296年吞併中山國。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國都被齊國、中山國攻破,趙武靈王扶植燕昭王回國即位。

人物典故

趙武靈王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趙國在地理位置上,東北同東胡相接,北邊與匈奴為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為界。這些部落都是以遊牧為生,長於騎馬射箭,他們常以騎兵進犯趙國邊境。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因此,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邯鄲城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

胡服騎射是戰國時代最偉大的一次變革,也是發生在三晉大地上的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事件。推進這一偉大變革的趙武靈王,被梁啓超比之於俄國的彼得大帝,盛讚其為“黃帝之後第一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