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諾范氏裳鳳蝶

范氏裳鳳蝶翅展約16–17厘米,身體(腹部)棕色,但下部為黃色和黑色。頭部和胸部為黑色。在胸部的下側有紅色絨毛和裙裾。雄蝶翅膀黑色略透,各翅脈兩側為白色,後翅有金黃色區域,黑色脈紋非常清晰,無尾狀突起,有波狀黑色外緣;雌蝶比雄蝶大,前翅棕色,翅脈兩側有透明白色,後翅黃色區域有黑色水滴形環鏈。該物種的正面和背面完全相同。幼蟲期具五齡,初齡幼蟲呈暗紅色,其後體色漸深而呈暗紅色或紅黑色,體上其肉質突起細長,終鈴幼蟲臭角橘黃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霍諾范氏裳鳳蝶 
范氏裳鳳蝶范氏裳鳳蝶
 
【拉丁學名】Troidesvandepollihonrathiana
【命名時間】Martin,1892
【科屬分類】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鱗翅目鳳蝶科裳鳳蝶屬

外形特徵

霍諾范氏裳鳳蝶(雌)霍諾范氏裳鳳蝶(雌)
范氏裳鳳蝶翅展約16–17厘米,身體(腹部)棕色,但下部為黃色和黑色。頭部和胸部為黑色。在胸部的下側有紅色絨毛和裙裾。雄蝶翅膀黑色略透,各翅脈兩側為白色,後翅有金黃色區域,黑色脈紋非常清晰,無尾狀突起,有波狀黑色外緣;雌蝶比雄蝶大,前翅棕色,翅脈兩側有透明白色,後翅黃色區域有黑色水滴形環鏈。該物種的正面和背面完全相同。幼蟲期具五齡,初齡幼蟲呈暗紅色,其後體色漸深而呈暗紅色或紅黑色,體上其肉質突起細長,終鈴幼蟲臭角橘黃色.
雄蝶正面沿內緣有褶皺,內有發香軟毛(性標),並有長毛。前翅狹長,前緣長為後緣的2倍;R1脈長,從翅1/2處前分出,和Cu脈分出處遙遙相對;中室狹長,長約為翅長的一半。後翅短,近方形;中室長約為翅長的一半。雄性外生殖器背兜與鉤突很退化,有側突,囊突短粗;瓣片大,內部凹陷,中央有1條長的跗片,其末端有鋸齒;陽莖短,末端斜截形。蛹頭頂平鈍;翅很長。幼蟲大型,生有粗大的管狀肉質突起。

分布範圍

霍諾范氏裳鳳蝶是澳洲——東洋生態區的蝴蝶,該蝶分布於蘇門答臘群島的山地高原。

生活習性

成蝶出現時期以每年3月及7、8月份出現較多。雄蝶喜歡在海岸原始林的樹梢間飛翔,有時則停在葉間休息;雌蝶較喜歡飛翔于海岸原始林間。可發現成蝶在道路兩旁或是小徑邊上的長
霍諾范氏裳鳳蝶(雄)霍諾范氏裳鳳蝶(雄)
穗木(Stachytarphetajamaicensis)、海檬果(Cerberamanghas)或馬纓丹(Lantanacamara)上吸食花蜜。食性包括花粉、花蜜、植物汁液。寄主為馬兜鈴科植物。幼蟲攝食馬兜鈴科的尖葉馬兜鈴(Aristolochiaacuminata)、蜂巢馬兜鈴(Aristolochiafoveolata)、印度馬兜鈴(Aristolochiaindica)、大葉馬兜鈴(Aristolochiakaempferi)、港口馬兜鈴(Aristolochiazollingeriana)、蕨兜鈴(Thotteawallichii)等植物的葉。成蟲整年可見,但主要發生期在3-4月,9-10月間;飛行頗慢,喜於晨間黃昏時飛至野花吸蜜。生活在低海拔山區,喜歡滑翔飛行,較緩慢。

生長繁殖

蝶將卵產於耳葉馬兜鈴葉背,剛產下的卵表面被覆著橙色的附著物,幼蟲期具五齡。一齡蟲期4.8天,二齡蟲期7.0天,三齡蟲期7.8天,四齡蟲期6.1天,五齡蟲期11.7天,終齡幼蟲會齧斷寄主木質化莖,致使植物上半部枯死,形態如環狀撥皮。化蛹前會離開食草,找到合適地化蛹,蛹期37.3天。
卵生。一年多代,一次產約卵5-20卵,確保族群繁殖。

保護級別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二保護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2.3:2010年昆蟲綱近危紅色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