霄雲古香寺

霄雲古香寺

霄雲古香寺位於濟寧市金鄉縣霄雲鎮鎮駐地,坐落於聞名遐邇的中國大蒜之鄉、誠信之鄉——金鄉縣東南部,西與牡丹之鄉菏澤睦鄰,東與微山湖相連、南與徐州、連雲港接壤,北依水泊梁山。霄雲鎮歷史悠久,據《春秋左氏傳》記載,在西周時期,極國就坐落於此。霄雲佛教文化興盛,素有“鳳凰寶地”之稱,曾建有“一寺、兩閣、五廟”。從北齊天統年間到清朝中期,先後在霄雲鎮駐地南北大街和南北隅首,修建了西大寺、觀音閣、白衣閣、泰山廟、玄德廟、關帝廟、火神廟、大王廟等寺、閣、廟宇。

霄雲鎮(霄雲寺),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東南二十公里,霄雲寺(香寺)是霄雲鎮行政駐地。根據現有的碑文記載:霄雲寺原名“小雲”。地處魯西南大平原,這裡土地肥美,沃野千里。後來人口漸多,形成了一個糧油、食品糕點、棉花、棉紡線、棉布、農具、百貨、蔬菜……集中交易的商鋪眾多的集鎮。隨著商品交易的發展,這裡商人云集,商鋪、加工業、飲食業、館驛,遍布南北大街兩側。馬幫、車隊,西出魯、豫、冀、陝,北至津、燕,南過長江,東至沿海。霄雲寺更是連線蘇、皖、豫邊界,直通青州、兗州、徐州的要道。

人的單一活動,已演變成為廣泛的社會活動。隨著唐朝政治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發展繁榮,貨物的大量的流通,到了唐朝中期,霄雲寺已具規模,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宗教傳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從唐朝貞觀年間到清朝中期,先後在霄雲寺南北大街和南北隅首,修建了西大寺、觀音閣、白衣閣、泰山廟、玄德廟、關帝廟、火神廟、大王廟等儒、道、釋、諸家的寺、閣、廟宇。每天前來霄雲寺祭祀許願、叩拜的人群絡繹不絕。求保佑、求發財、求生子、求去病免災的香客成群結隊。輻射方圓二百多里。由於寺、閣、廟多而集中,持香許願的香客眾多,在風靜氣清的時日,香菸繚繞,直上雲霄,因此行政地名“小雲”更改為“霄雲”,也叫霄雲寺,一直沿用至今。在馬幫、車隊、客商、信男信女進入霄雲寺地界,幾里外迎風便聞到香火紙錢燃燒的香味,後來又俗稱“香寺”,名聲遠播數百里,至今周邊的老百姓百分之九十以上,仍稱呼霄雲寺為“香寺”。

一寺,即西大寺。西大寺建成於唐朝貞觀20年(公元646年),位於霄雲寺大街的南隅首西側。供奉西天如來佛祖。寺院坐北朝南,院內有龜馱碑二座。寺有正殿、配殿、僧房、庫房、庭院。正殿供奉佛祖如來,鍍金塑像。配殿站立十八羅漢,有泥塑武士、天王羅漢等塑像。寺院大門內外由當時慧光法師所栽槐樹多株,文革前僅有兩株存活,平時有很多村民經常到樹前祭拜祈福許願求平安。後來無端被毀,留下千古遺憾。

霄雲古香寺 霄雲古香寺

很久很久以前,鳳凰落在了霄雲寺,霄雲寺便成了鳳凰的棲息聖地。成了世代霄雲寺人民生生不息的福地。鳳頭在霄雲寺南北大街南首,火神廟、白衣閣和大王廟方位。鳳凰的鳳翅在西大寺和關帝廟的方位。鳳凰的尾根在觀音閣和玄德廟的方位。鳳凰鳳尾在泰山廟的方位。鳳凰是人世間幸福的使者,也是霄雲寺這方人民的佑護者。鳳凰每五百年涅槃一次。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個五百年,棲息在霄雲寺的鳳凰盼望著涅槃,佑護著霄雲寺人民。每五百年鳳凰就要背負著積累於人世間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於熊熊的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間的祥和、幸福。同樣在肉體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輪迴後,它才能得到更美好的軀體,再得以重生。在佛經中叫做涅槃。鳳凰棲息在霄雲寺,以超越生死的境界,等待著霄雲寺輝煌的發展和自己偉大的涅槃!

二閣,一是觀音閣。觀音閣,又稱北大閣。位於霄雲寺北隅首西側,建於唐朝中期,供奉觀音菩薩。觀音閣以青磚、木結構建築而成。門額題“觀音閣”三字。像高丈二,底座繞千蓮,蓮生千佛,分而合依,金光千朵。在觀世音菩薩兩側,有善財、龍女二神服侍左右。相傳觀世音救助婦女兒童,協助孕婦順利生產,因此又稱為觀音大士,民間常尊稱她為“送子觀音”。《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門品》一書中說:“觀世音”何以“觀世音”,若千萬眾生受苦,觀世音即時觀其聲音,皆得解脫。故全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因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菩薩”,沿用至今。夏天在觀音閣內,納涼之人、夜晚打更之人,如果赤身露體,坐臥不得安寧。如果衣袍整齊者入內休息,則平安無事,並能安然入睡。觀音菩薩長裙曳足,褒衣博帶,項掛瓔珞。右屈膝左垂足,園肩修身,衣紋簡練豐滿,皺褶密集流暢。下邊角翹翻,若迎風飄拂。儀態豐滿莊重,姿態溫潤優美。

二為白衣閣。白衣閣位於霄雲寺南北大街南首,現在的東魚河河堤下。建於明代中期,供奉白衣觀音。院內有龜馱碑二座,中門三間,後代抱廈,門首題字“白衣閣”。卷勾連搭,前出廊。殿前有月台,檐下和璽彩畫。另據記載閣內原有“蘭亭序”刻石,為清光緒年間製作,後被竊。

霄雲古香寺 霄雲古香寺

佛教把觀世音形象,塑造的很莊嚴,既神聖又慈祥,給人可親的感覺。白衣觀音是三十三觀音之一。是唯一身穿白衣的觀音。因其身穿白衣,顯示高貴聖潔、淳淨明和的菩提

之心。白衣觀音左手持蓮花,右手作如願印。讓人心神嚮往,淨化凡心,隨之生華。

五廟,一為泰山廟。泰山廟位於霄雲寺北隅首北邊二百米路東(現在的醫院位置),明代所建。廟宇整齊壯觀,一進三院飛檐斗拱,滾龍抱脊,玉脊抱獸,四檐滴水,雕樑畫棟。整個建築,結構

精巧,造型生動。在齋日、祭祀日,誦經聲,鐘磬聲,不絕於耳。香氣繚繞,煙火晝夜不斷。行止廟外,香客如織,車水馬龍。殿內供奉碧霞元君、泰山老母、眼光奶奶、送子奶奶等眾神塑像。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有廟會。一九四一年日本占領霄雲寺後,曾在廟內設據點和指揮部,後因戰爭被毀。

二為火神廟。火神廟位於霄雲寺南北大街南首,建於清康熙三十年,有火居道士多人住持。有大殿、主殿。大殿供奉隆恩真君王靈,主殿供奉南方火德熒惑星君,就是通常說的火祖、火神爺。最大的活動是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七和六月二十二。尤其是六月二十二日,是火祖聖誕。在京城,由皇帝祭祀。在鄉下,有鄉紳,街里長,大戶人家組織、出資,舉行祭祀儀式。有過火災的人家,需連拜三天,焚香叩謝,祈福日日保佑。火神真君像兩旁,有開路神方弼和顯路神方相,在左右侍立。

三為玄德廟。玄德廟位於霄雲寺北隅首東側,與西側的北大閣(即觀音閣),相鄰相望。玄德廟建於明朝後期。面闊五間,進身三間,殿內供奉劉備、關羽、張飛和軍師孔明。

玄德廟,又名三義寺。因劉備、關羽、張飛和軍師孔明運籌之功,汗馬之勞,後人為垂青其義,旌表其功,學其忠烈,在霄雲寺這個要津之處,修此神廟,供南來北往之商賈,當地方圓之百姓,瞻仰、祭祀和垂範。並有對聯一首:

紅面關 黑面張 白面孔明 面面護著劉先生;

奸心曹 陰心權 雄心周瑜 心心奪取漢江山.

四為關帝廟。關帝廟位於霄雲寺大街南隅首東側,廟的結構部分為明代所建,清代修繕過。屬於台梁式木構架建築。面闊三間,進身三間。主殿供奉關帝君撫髯讀“春秋造像”,側有周倉持刀侍立。院內立二塊青石,一塊上刻“忠義”大字,一塊上刻“春秋”大字,為明中期所刻。另有檐下名人所書“氣肅千秋”、“萬世人極”、“神勇”等字。

關帝廟的建立,體現了人民大眾勤勞、淳樸、熱情、善良,期望家家安居樂業,人人理智行事,造福民眾,恩澤鄉鄰。我們山東有句名言:“山東文聖人,山西武聖人。武聖人以德行著稱於世,文聖人以文行於天下。”特別是武聖人,因德行卓著,被尊為商家發財發福的保護神、財神爺。位居文武財神之首。

關帝廟始建於明朝初期。明太祖下令天下所有郡縣,建關帝廟以崇拜,分春秋二祭。歷代帝王為了頌揚關羽的忠義精神,不斷加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帝。並與後人尊稱的孔聖人齊名,被人稱之為武聖關公。關帝廟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神聖殿堂。一座關帝廟,是霄雲寺這方水土民俗的展示。也是這方人民大眾,對忠義精神崇拜、傳承和褒揚。一尊紅面長髯威武不屈的關公像,就是千萬民眾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託。兩塊青石“忠義”“春秋”碑,就是頌揚千古感天動地的忠義教卷。

五為大王廟。大王廟位於霄雲寺南北大街南首。因霄雲寺民眾抗洪水勝利所建。廟有兩院組成,正殿後殿均不很高,磚木結構,簡樸莊重。廟內有多通石碑記載抗洪經過。其經過是:明朝初年,有一年夏天,傾盆大雨連下十天十夜,造成了老黃河決堤,滔滔黃河水從單縣南奔涌而來,風助水勢,濁浪滔天。當黃河水行至朱窪村北時,霄雲寺乾百民眾,頭頂香盤,在霄雲街南首,跪求神靈保佑。據說:當時黃河水浪頭高三到四米,向前罩著一米的水頭停在那裡不動。在千百民眾頭頂上的香火將要燃盡時,只聽到西北角一聲雷響,大雨傾盆。這時,黃河水分開二路,避開霄雲寺,西路經楚窪河,東路經玉亭河,向北流去。黃河水到霄雲寺北以後,又合二為一向北流去。使霄雲寺村人的生命財產、商鋪、廟宇,免受了水澇之災。後人為紀念抗洪之功,鄉人捐資,修建了大王廟。聘請了南京最著名的鑄匠,傳說是唐朝尉遲恭的後人。用生鐵鑄成了一座高三米、重三噸左右的坐姿的佛像,俗稱“鐵神量”,也就是無量佛。在20世紀50年代,“鐵神量”的頭部被砸了一個洞,後來在1958年全民大煉鋼鐵時,被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