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效應[科幻文學概念]

電梯效應[科幻文學概念]

電梯效應(科幻文學概念)是一個由阿西莫夫提出的,關於時間點在近未來的科幻文學中預言的局限性的問題。在構思科幻作品的時候,人們常常運用當代的經驗進行推想,而忽略一些關鍵因素,而這些關鍵因素在文學中預測的未來這個時間點到來的時候變得顯而易見。該效應因阿西莫夫在自己的《電梯效應》一文中以摩天大樓和電梯舉例而得名。

在時間點在近未來的硬科幻文學作品中,對未來的預想是很常見的,但是對於這些預想,在這個“近未來的時間點”到來的時候,會發現一些關鍵的部分被忽略了,造成了“意料之外”的存在。

阿西莫夫提出了這樣一個例子:

假設有一名1850年代的科幻作者(文章中阿西莫夫以第一人稱舉例),他通過某種途徑得知了近未來的百層高樓的存在,他開始通過自己的經驗來構思在摩天大樓中的生活情況:首先,爬樓層很辛苦,所以大廈里的人會不願離開大廈,所以大廈會發展出獨立的經濟體系;這摩天大樓里也會有文明人生活的必須設施,比如餐廳,理髮廳,健身房等,因為大多數人不會爬太多層,所以這些設施會幾層就循環出現;大樓需要物資供給,所以會有一套專門的物資運輸系統如同生命線一般工作,對應的樓側面會有收取這些物資的門存在;在低樓層房間的租金會比較高,因為走到地面更加簡單;而在高層的窮人們要在樓與樓之間來往,所以兩棟鄰近的大樓間會有橋樑,如果要到達地面,可能是坐一個螺旋的滑梯,而上樓可能就要每上幾樓就在休息室休息一下……接下來還有可能會去想這棟摩天大樓是怎么蓋出來的……仿佛有一些蒸汽朋克風格,不過我們從現在的眼光看,雖然有部分是言中了(比如不願離開大樓,低樓層貴……)但是其他的東西在“ 電梯”一物的出現後變得毫無意義,甚至錯的有些荒謬可笑。

阿西莫夫也在文中舉了實例,如下:

在1919年到1969的五十年間,出現過無數篇描寫登入月球的科幻小說,其中有些對火箭飛行所需的必要條件,以及月球的實際狀態都描述得很清楚。到了1948年,也有很多小說寫到了電視;在那之後也有一些小說寫到了通訊衛星。然而一直到1969年,都沒有一本小說把這三件事情連在一塊;沒有人預測到第一次登入月球的時候,有好幾億人可以透過電視觀看登入的過程。

這種效應是硬科幻作品的對未來預測的局限性的表現之一,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科幻的一些觀點可以為科研提供原料,即使科研搞出了比科幻還科幻的東西來,科幻也應該繼續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