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雷蒙·格諾(Raymond Queneau),1903年2月21日生於勒阿弗爾(塞納-因弗里厄省,今濱海塞納省),曾獲得巴黎大學哲學學士學位,1976年10月25日在巴黎去世。法國小說家、詩人、劇作家、數學家,文學社團“烏力波”(潛在文學工場,Ouvroir de littérature potentielle,簡稱Oulipo)的創始人之一 。1933年,格諾的第一部小說《麻煩事》(Le Chiendent)獲得雙偶獎。
生平
雷蒙·格諾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商人家庭。青年時代在巴黎索邦大學及高等研究實踐學院學習期間曾經修習亞歷山大·科耶夫 關於黑格爾的課程,並深受其影響。
格諾常參加超現實主義社團的活動,並於1924年加入其中。1930年退出之後,他參加了《一具屍體》的編訂,並撰寫反對安德烈·布勒東的檄文,名為“德德”(Dédé)。在《奧黛爾》這部小說中,格諾以諷刺戲謔的文風講述了他的超現實主義經歷,小說中的人物Anglarès即以布勒東為原型。
與超現實主義決裂之後,格諾開始專注於“文學狂人”的研究,並開始編纂《非嚴肅科學百科全書》。小說《利蒙的孩子》(1938)便是以這部百科全書為藍本創作的。
1925年至1927年,格諾被派往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服兵役,並學會阿拉伯語。1932年在希臘旅行期間完成《奧黛爾》。自此,格諾大膽地與傳統語言進行了決裂,把法語口語大張旗鼓地引進了文學創作。他的作品從根本上淡化了高雅語言和通俗語言之間的界限,使文學語言變得越來越通俗化和大眾化。可以說,格諾為以後出現的廣泛使用與口語貼近的句法和辭彙並以發音為基礎進行拼寫的“新法語”奠定了基礎。暮年時他與鮑里斯·蘇瓦林合作出版刊物《社會批評》,而後又參加《不妥協報》的編輯。
1933年,格諾出版第一部小說《麻煩事》(Le Chiendent),並獲得第一屆雙偶文學獎。有評論者認為該作是格諾對笛卡爾《談談方法》的文學闡釋。之後格諾又寫了四部基於自身經歷的小說:《最後的日子》、《奧黛爾》、《利蒙的孩子》和詩體小說《橡樹與狗》。
格諾當過幾年記者,並做過幾份小差事。1938年,他進入伽利瑪出版社任審稿人和英文翻譯,而後成為審稿委員會成員。1954年,他被提名為“七星文庫”負責人。在此期間他也創辦了自己的雜誌社——Volontés,並開始對心理分析感興趣。
1942年的小說《皮埃羅,我的朋友》獲得巨大成功。1947年,《風格練習》出版。這是一本根據不同文風寫成的小集子,其中有一些段落已被伊夫·羅比爾改編成戲劇。據說格諾創作《風格練習》的靈感出源於巴赫的《賦格的藝術》。
1949年,格諾的譯著《彼得·艾伯特遜》出版(原著喬治·杜·莫里耶)。1950年,他以筆名Sally Mara出版《我們總是對女人太好了》,該書幾乎被禁。另一部更具有實驗性的小說《聖·格蘭格蘭》(Saint-Glinglin,1948)是1934年之後出版作品的合集。
在自由法國運動期間,格諾常去聖日耳曼德佩區。在薩特的建議下,他同意讓約瑟夫·考斯瑪為他的詩作《如果你想一想》譜曲,這首歌隨後成為左岸歌手朱麗葉·格蕾科的成名曲之一。
格諾於1948年進入法國數學協會。此後,他致力於將算數的規則運用於自己作品的構造之中,如使用萊斯庫勒(Lescure)發明的S+7法:隨便找出一個文本,再拿出一本字典,將文本中的所有名詞都用字典中該名詞之前或之後的第七個名詞替換。1950年,他進入“啪嗒學院”並成為總督(Satrape),次年被選為龔古爾評審委員會的成員。
1959年,格諾出版《莎西在地下鐵》(Zazie dans le métro),著名短語"Doukipudonktan!”(d'où qu'ils puent donc tant,中文“哪來誰這么臭!”)便出自這本小說。奧利維於斯諾將其改編成戲劇,而後路易·馬勒將其改編成電影。
受到一場瑟里西文學研討會的啟發,格諾在1960年與法國數學家弗朗索瓦·勒里奧內(Francois Le Lionnais)合作創辦了一個文學研究團體,實驗文學研究會(le Séminaire de littérature expérimentale ,Selitex),即烏力波(潛在文學工場)的前身。出於對組合數學的濃厚興趣,格諾邀請近代圖論之父Claude Berge加入工場。1972年,格諾在《組合理論期刊》上發表文章。既烏力波之後,又相繼出現了“烏班波”(潛在繪畫工場),“烏特拉波”(潛在悲喜劇工場),“烏巴波”(潛在漫畫工場)等涉及各種藝術領域的“潛在工場”。
隨著《百萬億首詩》的出版(1961),格諾成功完成了對文學和編輯這一雙重形式的探索。“百萬億”是格諾計算出的所有可能的組合總和:“就像一個製造詩歌的機器,但數量有限;的確,這個數量,即使是有限的,讀者也還是要花兩億年才能讀完(如果每天24小時一刻不停地閱讀)。”
格諾1965年的小說《藍花》同樣獲得了成功。在這部小說里,格諾敘述了中國道家思想家莊子夢蝶的寓言。同年,他又出版了一部評論集,《槓槓、數字和字母》(Batons, chiffres et lettres)。
雷蒙·格諾於1976年10月25日在巴黎去世。
雷蒙·格諾曾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派屈克·莫迪亞諾的啟蒙老師。
作品
格諾全集由珈利瑪出版社“七星文庫”編輯出版。
小說
《麻煩事》,1933,雙偶文學獎
《石頭的嘴臉》,1934
《最後的日子》,1936
《奧黛麗》,1937
《利蒙的孩子》,1938
《嚴冬》,1939
《混雜的時間》(《石頭的嘴臉》第二部),1941
《皮埃羅,我的朋友》,1942
《我們總是對女人太好了》,1947
《聖·格蘭格蘭》,1948
《薩利·瑪拉日記》,1950
《生命的星期天》,1952
《扎西在捷運》,1959
《拿著曼陀林的狗》,1965
《藍花》,1965
《伊卡洛斯的飛行》,1968
詩歌
《橡樹與狗》,1937
《眼神之海》(Les Ziaux), 1943
《致命瞬間》,1948
《小型可攜帶宇宙起源論》,1950
《如果你想一想》,1952
《百萬億首詩》,1961
《拿著曼陀林的狗》,1965
《基本道德》,1975
《邏輯分析》,1947
Courir les rues, 1967
Battre la campagne, 1968
Fendre les flots, 1969
論文與評論
《槓槓、數字與字母》,1950
《理想文庫》,1956
《喬治·夏邦尼埃對話集》,1962
《邊境》,1963
《模範故事》,1966
《希臘行紀》,1973
《民主道德論》,1993
其他
《風格練習》,1947
Contes et propos, 1981
Journal 1930-1940, 1986
Journaux 1914-1965, 1996
Lettres croisées 1949-1976 , 1988
Sur les suites s-additives,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Theory 12 (1972), p. 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