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別特徵
雷氏大疣蛛兩性的觸肢轉節後側面均具槳狀刺,不同於本屬其他成員。
形態特徵
雄蛛體長25.11~25.60。背甲黑色,光滑。中窩、放射溝深,中窩坑狀。8眼2列,前眼列平直,後眼列後凹。額高0.31,螯肢黑褐色,內外側面光滑,背側多毛,內齒堤12齒,其外側具1排小齒。下唇褐色,基半部黑褐色,端半部具很多疣突。顎葉(觸肢基節)黃褐色,腹面基部近內側角具很多疣突。觸肢轉節後側面具槳狀刺。胸板黑褐色,具稀疏的黑色毛及3對印痕。步足黑色,多黑色長毛,腿節Ⅰ、Ⅱ的前側面各具3根刺;膝節Ⅰ前、背側面具7根刺;膝節Ⅱ前側面具3根刺;膝節Ⅲ前側面具5根刺;腿節Ⅳ前側面具2根刺;膝節Ⅲ前側面具1根刺,後側面具2根刺;膝節Ⅳ前側面及後側面各具2根刺;脛節、後跗節和跗節腹面多刺。跗節、後跗節無毛束和毛叢。各步足跗節具3爪,成對爪具一“S”形齒列。腹部黑褐色,多黑色長毛。具4個紡器,灰褐色,後側紡器的第1~2節腹面具1脊;後中紡器1節,長2.70,寬0.63;後中紡器間距1.71;後側紡器長13.59。觸肢器的插入器細長,不彎曲;生殖球橢圓形。
雌蛛體長26.19~29.49,中眼域長1.02,前邊寬1.16,後邊寬1.70;額高0.58。步足黑褐色,具黑色毛和刺。腿節Ⅰ~Ⅲ背側近末端的前緣各具1刺;膝節Ⅰ~Ⅳ前側面各具1~2刺;觸肢跗節1爪,具8齒。後中紡器長1.19,寬0.72,後中紡器間距1.80;後側紡器長13.23;後側紡器腹面均具一脊。其他特徵同雄蛛,納精囊細長,呈鉤狀。
生活習性
雷氏大疣蛛3~4年發生1代,4~6月成熟;7~8月產卵和孵出幼蛛。每次產卵囊一個,卵粒200粒左右,卵囊呈扁球形,白色,直徑15~20毫米。
雌蛛有護卵習性。幼蛛離開母體後,先聚集在母蛛編織的絲網上生活,待蛻一次皮後才離開絲網獨立生活。
雷氏大疣蛛通常在有一定溫度的土坡或已風化的石灰岩片層間打洞,也有的在石塊間的天然洞穴用絲築巢,洞穴或絲巢可作為蜘蛛終生庇護所,作為蜘蛛度過不利的季節性條件的一種緩衝,同時也是它們繁衍後代的場所。蜘蛛通常守候在洞口,等待著捕食的機會。捕食物主要是昆蟲和其它節肢動物,蚯蚓、蝸牛,偶爾也有小的脊椎動物。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廣西寧明及海南、湖南、四川一帶
國外分布:越南的東南亞雨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