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零度表演”,簡單的說就是演員沒有刻意為表現出影片情節上的效果而進行的表演方式。
零度表演在理解上較為枯燥,因此幾乎所有書籍在談到零度表演時,都會例舉拍攝於1933年的一部影片,名為《瑞典女王》。
意境

零度表演主要具有兩層意境:
一是演員並沒有刻意的為了影片情節而表演,但是卻達到了影片情節上的效果,一般是第三方加以配合而泡製出這種效果。
二是觀眾主要通過影片的情節來引發自身對影片中角色當時情緒的感受,而並不是演員按照影片情節表演出某些表情,來展現出影片當時角色的感情。這有點象庫里肖夫效應裡面的面無表情一樣,通過蒙太奇聯想,觀眾會在零度表演中找到本無情感表現的角色的感情。
例證
《瑞典女王》拍攝於1933年,根據歷史上真實事件改編。影片編劇把女明星葛麗泰·嘉寶的許多個性賦予了故事裡年輕的女王,使得這個形象深入人心。因為風雪,喬裝出遊的女王與西班牙特使相遇,並很快擦出了火花,兩個人在小酒店裡纏綿了三天。回到王宮的女王仍然不能忘情,但是議會與王公大臣們都不同意這件事,厭倦了政治的女王決定讓位給表哥,自己與愛人雙宿雙飛。但當她來到二人約會的海港時,安東尼奧已經在決鬥中被殺,女王將面臨的是孤獨終老的命運悲劇。
分析

鏡頭一
瑞典女王克里斯汀騎馬外出時遇到了西班牙特使安東尼奧伯爵,他的馬車陷在雪地里不能移動。克里斯汀看著他的隨從們亂作一團卻毫無辦法,禁不住大笑起來,兩個人就這樣“不打不相識”。
說明一
此鏡頭中的笑:嘉寶認為作為女王的克里斯汀是不會哈哈大笑的,而導演馬摩里安則從情節出發,認為沒有女王的笑聲就不會有兩個人第一次衝突。當開機的時候,坐在馬上的嘉寶竟然看到幾個工作人員在對她做鬼臉,她禁不住笑了起來。在這裡,嘉寶不是根據女王在情節中的遭遇來表現人物,而是根據導演對情節的安排來表演。大笑的人不是角色而是演員自己,這就是“零度表演”。

鏡頭二
為了愛情,克里斯汀放棄了王位,來到海港追隨愛人,卻發現愛人已經死去。哀傷的女王命令起航,她走到船頭,望著遠方。
說明二
此鏡頭中,女王到底是什麼表情,據說當年還引起了觀眾們的爭論。後來嘉寶才說出真相:拍攝之前,嘉寶自己也對女王應該是什麼心理活動拿不定主意,她向導演求教,而導演告訴她,不用有任何表情,這樣站著就好。於是拍攝時,嘉寶就老老實實地走到船頭,嚴肅地站在那裡,什麼都不想。而觀看影片的觀眾根據自己的經驗給這張沒表情的臉賦予了各種心理活動,演員的“零度表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這個鏡頭裡,為了增加演員的魅力,攝影師在鏡頭前加了一塊毛玻璃,使女王看上去更加的柔美和神秘,引起了觀眾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