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該廟為紀念明代廣東總兵張元勛於明萬曆元年(1578)建。張元勛曾在戚繼光將軍摩下,征戰沿海剿平倭冠有功,後又參加征剿羅旁瑤,建立羅定村、東安縣、西寧縣建功,為主帥之一,生前在民間有很多開洲建功的傳聞,死後尊為神,歷來香火鼎盛。廟內詩詞、彩繪、圖畫、飛檐龍脊等裝飾,無不凝聚明清時代的民族文化。廟前為旅遊廣場,設億年活化石“沙欏”樹區,億年活化石“筆石”林,藝術碑林,民間藝術“禾樓舞”、“西江婚俗”表演區,與張公廟聯成一體,展現“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風韻。
該廟宇歷代有修葺,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重修,清代又經多次修葺、擴建。
特色
該廟原是內外構成發建築群體。主要建築有前殿、正殿、四戶秤亭、配殿、迴廊、東西轅門;前後院有戲台、炮台、六角亭、花園等附屬建築。現存前殿、正殿、配殿和四角亭,屋廊、月門、廂房、東西轅門等建築,正殿設有六根格木圓柱,柱礎為石質鼓形。柱縱橫成行,形成三進深,二開間。整座建築物牆壁上刻畫各種人物鳥彩畫及詩詞,石柱上刻鑿有多首對聯。整座建築體的馱峰、斗拱、檐板等構件形制是具有濃厚粵西地方特色和風格,對研究民族文化(特別對研究瑤族史)和當地民間習俗有重要科學價值。每年逢正月二十日為廟誕,羅定、雲浮、德慶、廣西等地民眾不怕路遠,紛紛前來參加廟誕活動,熱鬧異常。
1985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