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雲南農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創建於1972年,原為雲南農業大學農機系,1993年更名為工程技術學院,2013年更名為機電工程學院。
學院設有汽車與農機工程系、機械工程系、電氣工程系、工業工程系,共四個系;一個機電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機械實習工廠和汽車駕駛培訓學校兩個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機械設計研究所科研機構。學院可利用的實驗室還有基礎實驗教學中心、工科專業基礎實驗教學中心兩個工科校級實驗中心。並在校外建立三個實踐教學基地,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
學院現有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工業工程、車輛工程五個本科專業,一個農業機械化工程碩士專業,以及農業機械化、計算機套用兩個成人函授專業。
學院擁有思想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員工5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2人(含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講師21人(含實驗師、工程師),助教3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人、在讀博士2人,具有碩士學位教師17人,在讀碩士10人;碩士生導師15人, 曾有多名教師到美、日、英、德、荷蘭和泰國進修深造。學院教師注重實踐、注重套用,愛崗敬業,多名教師獲得國家級先進個人、國務院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省級優秀共產黨員、省級先進個人等稱號。
學院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校內外實習、實驗和生產實踐,畢業學生在教學科研單位、各類機械企業、農機管理等部門普遍受到好評。學院已為社會培養研究生、本專科畢業生3000餘人,各類技術崗位培訓6000餘人,為雲南邊疆的經濟、科技文化和農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學院現有在校本科學生921人,研究生36人。
近年來,學院積極開展教學及科研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以高原動力機械、山地作業機械、專用工具機設備、生物質能,以及雲南特色生物種植、加工工藝和機械設備為特色的科學研究。共發表論文250餘篇,多次獲雲南省優秀教學成果獎、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並申報國家專利5項,獲省市級獎勵12項。
學院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積極參與合作辦學與交流。曾為越南舉辦多期“中越中小型農機具開發與研究”研討班,對越南農機企業培訓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幹近400餘人;並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與其它單位聯合進行計算機培訓,培訓學生近千餘人。曾派出學生到日本鹿爾島大學進行學習交流,同時接收該校的學生到學院交流學習。通過合作辦學與交流,有效利用了教育資源,獲得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社會聲譽。
學院領導
工程技術學院黨總支書記:余楊 教授
工程技術學院院長:張汝坤 教授
工程技術學院副院長:寧旺雲 副教授, 分管學院科研工作
工程技術學院副院長:楊麗祥 副教授, 分管學院教學工作
工程技術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張天順 副教授,分管學院學生工作
師資介紹
學院擁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的朝氣蓬勃的教師隊伍,60名教職工中有教授4人,副高職18人,碩士生導師12人,校內外兼職碩士生導師6人,博士學歷教師4人,碩士學歷教師31人。另外有在讀博士2人,在讀碩士10人。
1、機械製造工程系
機械製造工程系現有教師13人,分別是:黃雲戰、楊麗祥、張上游、李琦、陽厚森、汪溪、張艷誠、張天會、王瓊、李貴榮、張永華、楊琳琳、施傑。
2、農機與車輛工程系
農機與車輛工程系現有教師17人,分別是:張汝坤、朱雲、時玲、李建軍、張海東、余繼文、段見偉、蔡宗壽、趙玉清、張立芸、韓繼光、張毅傑、席雲廷、王正義、高雲龍、潘和柱、龍光遠。
3、工業工程系
工業工程系現有教師12人,分別是:王瑞傑、張天順、阮建雯、李華英、商茹、張霞、楊文彩、陳立暢、唐秀英、顧麗春、李歡、林娜娜。
4、電氣工程系
電氣工程系現有教師14人,分別是:余楊、寧旺雲、蘇紅梅、付宏財、孫璟、黃兆波、熊林、李裕、張雪萍、冷雪梅、鄒歡、楊彥鑫、阮解瓊、吳秋寧。
5、機械製造實訓中心
機械製造實訓中心現有教師4人,分別是:羅新文、鄒建林、張福昌、施留和
組織機構
1.工程技術學院綜合辦公室
辦公室主任:余繼文
負責處理院行政、工會、函授教學等工作
辦公室副主任:楊文彩
負責處理學科建設、科研、合作交流、研究生教學等工作
辦公室副主任(教學秘書):商茹
負責處理本科教學等工作
2.工程技術學院黨群辦公室
辦公室主任:陳立暢
負責處理黨建、就業、離退休等工作
輔導員:林娜娜
協助辦公室主任工作
3.工程技術學院團委辦公室
團委書記:張立芸
負責處理共青團、學生、學生會等工作
專業培養
工業工程專業
一、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紮實的工程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基礎,掌握現代管理科學與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能套用工程技術知識,在各級管理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從事管理系統、生產系統及服務系統的規劃、設計、分析、運營、評價、決策等工作,既懂技術又擅長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機械製造基礎、電子技術與計算機套用基礎和工程管理等工業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研究管理系統、生產系統及服務系統的規劃、設計、運營、管理與控制;接受套用工業工程相關理論與分析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訓練;具備規劃、開發、設計和評價管理系統、生產系統及服務系統的初步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本理論知識,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較強的本國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2、系統地掌握機械工程、電子技術、計算機套用、信息管理等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
3、掌握工業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本專業領域所必需的專業知識,了解學科前沿、套用前景和發展動態;
4、熟悉經濟建設和企業管理的有關方針、政策及法規;
5、掌握科技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備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
6、具有較強的計算機套用能力和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7、具有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與管理、口頭與方案表達能力,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
8、具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主幹學科:機械工程、管理學、技術經濟與管理
四、主幹課程:機械製圖、管理學、運籌學、工業工程基礎、工程經濟學、人因工程學、生產運作管理、製造技術與製造系統、物流工程與管理、系統建模與仿真。
五、主要實踐教學環節:軍事訓練、認識實習、機械製造基礎實習、生產實習、市場行銷實習、製造技術與製造系統課程設計;資料庫技術課程設計、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工業工程基礎課程設計、管理信息系統課程設計、生產運作管理課程設計、物流工程課程設計、工程經濟學課程設計、系統建模與仿真課程設計、質量管理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
六、修業年限:三至六年。
七、畢業學分要求:學生畢業時應修學分為180個學分,其中公共必修課模組35學分,人文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類課程選修12學分,學科公共課模組20學分,專業基礎課模組22.5學分,專業課模組23.5學分,專業選修課30學分,實踐教學37學分。
八、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車輛工程專業
一、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紮實的工程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基礎,掌握現代管理科學與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能套用工程技術知識,在各級管理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從事管理系統、生產系統及服務系統的規劃、設計、分析、運營、評價、決策等工作,既懂技術又擅長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機械製造基礎、電子技術與計算機套用基礎和工程管理等工業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研究管理系統、生產系統及服務系統的規劃、設計、運營、管理與控制;接受套用工業工程相關理論與分析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訓練;具備規劃、開發、設計和評價管理系統、生產系統及服務系統的初步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本理論知識,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較強的本國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2、系統地掌握機械工程、電子技術、計算機套用、信息管理等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
3、掌握工業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本專業領域所必需的專業知識,了解學科前沿、套用前景和發展動態;
4、熟悉經濟建設和企業管理的有關方針、政策及法規;
5、掌握科技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備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
6、具有較強的計算機套用能力和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7、具有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與管理、口頭與方案表達能力,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
8、具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主幹學科:機械工程、管理學、技術經濟與管理
四、主幹課程:機械製圖、管理學、運籌學、工業工程基礎、工程經濟學、人因工程學、生產運作管理、製造技術與製造系統、物流工程與管理、系統建模與仿真。
五、主要實踐教學環節:軍事訓練、認識實習、機械製造基礎實習、生產實習、市場行銷實習、製造技術與製造系統課程設計;資料庫技術課程設計、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工業工程基礎課程設計、管理信息系統課程設計、生產運作管理課程設計、物流工程課程設計、工程經濟學課程設計、系統建模與仿真課程設計、質量管理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
六、修業年限:三至六年。
七、畢業學分要求:學生畢業時應修學分為180個學分,其中公共必修課模組35學分,人文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類課程選修12學分,學科公共課模組20學分,專業基礎課模組22.5學分,專業課模組23.5學分,專業選修課30學分,實踐教學37學分。
八、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農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一、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具有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繼電保護、電力市場、控制工程、電機及其控制和計算機套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素養和專業基本知識,具備一定的專業實踐能力和適當的科研能力,同時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能夠在電力局部門、國民經濟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與電氣工程有關的系統運行、自動控制、信息處理、設備的安裝調試、經濟管理以及電子與計算機技術套用等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業務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繼電保護、電力系統自動裝置、電工技術、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電氣控制設備、電力工程、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一定的專業實踐能力和適當的科研能力。本專業的特點是強弱電結合,使學生受到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工和電子、電氣控制及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解決電氣工程技術分析與控制技術問題的基本能力。
1、基本要求
(1)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熱愛祖國、熱愛本職工作;
(2)具有紮實的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管理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
(3)具備較強的計算機套用能力,要求通過計算機二級。
(4)具有一定的外語聽、說、讀、寫套用能力,具有較好的口頭表達及語言套用能力。
2、專業要求
(1)系統掌握本專業領域必需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包括電工理論、電子技術、信息處理、自動控制理論、計算機軟硬體基本理論與套用等;
(2)掌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並具有一定的從事實踐活動和科學研究的能力。
(3)獲得較好的工程實踐訓練,具有熟練的計算機套用能力;
(4)具有良好的文獻檢索與閱讀能力,了解本專業學科前沿的發展趨勢;
(5)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組織管理能力;
(6) 掌握髮電廠及電力系統的運行和控制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了解電力企業生產管理的基本知識;
3、專業拓展要求
(1)外語方面: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英語),能自如運用外語從事專業工作;
(2)計算機能力:熟練掌握計算機主要語言,能夠運用計算機對控制系統進行控制;
(3)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擴展知識的能力,有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與管理、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幹學科
主幹學科:電氣工程
交叉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四、主幹課程
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電機學、電力系統分析、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電力系統自動裝置、發電廠電氣部分、電力電子技術
五、主要實踐教學環節
教學計畫中的實踐環節的累計學分為52.5學分,其中包含軍事訓練2周;認識實習2周;金工實習2周;模擬電子技術綜合設計1周;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設計2周;電力系統分析課程設計2周;單片機原理及套用課程設計2周;生產實習2周;社會實踐6周;畢業實習1周;畢業設計12周等。
六、修業年限
學制四年,修業年限3-6年
七、畢業學分要求
畢業時學生應修足不少於180個學分,其中公共必修課模組35學分,公共選修課模組12學分,學科公共課模組23學分,專業基礎課模組24學分,專業課模組23學分,專業選修課應選修學分不少於30,單列實踐教學環節33分,課外修讀12學分,並能在素質拓展方面和科研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八、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一、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機械設計製造基礎理論、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管理科學基本知識與套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製造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套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行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業務培養要求
1、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及正確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2、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力學、機械學、電工與電子技術、機械工程材料、機械設計工程學、機械製造工藝學、自動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市場經濟及企業管理等基礎知識;
3、具有本專業必需的製圖、計算、實驗、測試、文獻檢索和基本工藝操作等基本技能;
4、具有本專業領域內某個專業方向所必要的專業知識,了解其科學前沿及發展趨勢;
5、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及組織管理能力;
6、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主幹學科:力學、機械工程。
四、主幹課程:機械製圖 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工程材料、金屬工藝學、電工學、數控技術、機械製造工藝學。
五、主要實踐性環節:金屬工藝學教學實習、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機械設計課程設計、金屬工藝學課程設計、冷衝壓模具設計課程設計、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課程設計、機械製造工藝學課程設計、機械製造工藝裝備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
六、修業年限:學制4年。修學年限3-6年。
七、畢業學分要求:畢業時學生應修足不少於179學分, 其中公共課必修課模組47學分,學科共同課24.5學分;專業基礎課模組23學分;專業課模組16.5學分;專業選修課模組選修30學分;實踐教學38學分 。
八、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科研機構
雲南農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機械設計研究所
雲南農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機械設計研究所位於雲南昆明北市區雲南農業大學校園內,是一個農科綜合性大學下屬的工科研究所。研究所建立於1984年,前稱為雲南農業大學農機系設計室,1993年至今更名為雲南農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機械設計研究所。在校院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瞿懷忠教授等歷任所長和各位教師及合作同仁的傾心努力下,研究所歷經近三十年的發展歷程,由一個設計室發展成為涉及工具機、農業機械、菸草機械、溫室大棚、數控技術等領域,具有一批具備機械工程及產品研發能力隊伍的設計研究所。
研究所定位及研究方向
定位:立足於教學科研;外協於相關領域的企業、單位;努力打造對外負責與合作項目及產品研發的品牌效應。
研究方向:工具機與數控技術;菸草種植機械及其他農業機械產品開發設計;溫室大棚設計建設。
成果和成績
1、活塞銷光雙端面倒角自動工具機研究與製造,獲楚雄州人民政府科學技術成果貳等獎;
2、手搖蘿蔔切絲機研發,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3、鳳梨切片機研發,獲省發明三等獎;
4、小孔精密鏜床的研發;
5、土壤深施肥槍的研製,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6、多功能小型青飼料切碎機研製;
7、牛奶塊狀飼料清洗切碎機的研製;
8、作物秸稈搓揉機研發;
9、版納微型豬近交系豬場養殖設施研製;
10、 攜帶型環保烤菸抑芽塗抹器研製;
11、 立式活塞銷坯料自動車外圓切斷數控工具機協研;
12、 ATC-80×25ZW液壓自動頂起裝置協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