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2年8月,省公安廳派人與中共嵩明縣委聯繫在嘉麗澤籌建勞改農場,同年9月辦理籌建手續。經雲南省人民政府經濟委員會批准,1952年9月30日,省公安廳公安大隊長朱國長帶領12名軍轉幹部,押解110名軍法犯犯人進入嘉麗澤,同年10月24日,劃定場界,打下界樁,嘉麗澤農場正式成立。楊林監獄歷史上幾易名稱:雲南省公安廳第五勞改隊、雲南省公安廳第一勞動改造管教隊、雲南省第一勞改支隊,1995年10月4日始定名為雲南省楊林監獄。
發展
建監獄時,楊林監獄曾占地26268畝,合17.5平方公里,但卻是一片沼澤,地上除有原水利生產處的房屋外,幾乎全是蘆葦、水窪。警察職工和犯人自己搭建草棚居住,狼和豹子藏身於蘆葦叢中,並不時襲擾新進駐的人們。在生存條件極其艱難、沒有產業的情況下白手起家,從挖鑿河道、築圩修橋、堵壩截洪開始,開啟了艱難卓絕的創業發展歷程。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奮鬥,在監管和教育改造罪犯的同時,先後形成了種植業為主,兼有漁業、釀酒、建築、農機製造、車架生產為一體的監獄生產體系。在國家資金投入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監獄生產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除完成上繳利稅,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外,為國家創造可觀的物質財富。進入新世紀,監獄迎來布局調整、體制改革、信息化建設“三大機遇”。監獄搶抓機遇,對監獄的發展作出規劃,並組織實施。先後完成警官小區、新辦公區和監管區建設,改善了警察職工的居住條件,實現了罪犯的集中關押。信息化建設與新監獄布局調整規劃同步進行,快速推進,基本實現信息化。監獄生產先後從種植業、養殖業等退出,罪犯全部轉入室內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