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太行西來萬馬屯,勢與岱嶽爭雄尊。 飛狐上黨天下脊,半掩落月先黃昏。削成山東二百郡,氣壓代北三家村。千峰石卷矗牙帳,崩崖鑿斷開土門。朅來城下作飛石,一炮驚落天驕魂。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臥枯榆根。畫師爭摹雪浪石,天工不見雷斧痕。離堆四面繞江水,坐無蜀士誰與論?老翁兒戲作飛雨,把酒坐看珠跳盆。此身自幻孰非夢,故國山水聊心存。
詞句注釋
代北:古地區名,即戰國時趙雁門郡地。泛指漢﹑晉代郡和唐以後代州北部或以北地區。
朅:通“曷 ”,何。
作品賞析
這首詠物詩寫於元祐八年在廣州任上。雪浪石是作者在定州得到的石,黑色有白文,白文如水在石間奔流,形似雪浪,遂以大盆盛之欣賞,並將其居室名為“雪浪齋”。此詩既以石為名。全詩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此物僵臥枯榆根”。詩一開頭並非直寫“雪浪石”,而是從“雪浪石”不平凡的來歷展開筆墨。寫它來自太行山上,然後以雄健之筆描摹太行山——太行山勢高大雄偉可與泰山爭尊,它的飛狐、上黨山脈,地勢極高,故曰“天下脊”,擋住了日月出沒;山勢之高割開了山東二百郡,氣勢之大使山西北部人煙稀少。千峰萬巒猶如矗立的軍帳,崩崖鑿斷開闢了太行陘口。這樣雄偉的太行山令人敬仰!這塊“雪浪石”出於太行山,是當年與敵人激戰時作的“飛石”,“一炮驚落天驕魂”一句,歌頌此“雪浪石”昔日與敵作戰時的非凡經歷。此句很好地表達了詩人駐守定州是為了備邊抗敵的雄心。“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臥枯榆根”二句,表面上寫“雪浪石”以後僵臥枯榆樹根旁,不能再抗敵的遭遇,從而表達了詩人報國不得的悲慨。此是全詩揭示題旨之處。
第二部分從“畫師爭摹雪浪石”到全詩結束,寫雪浪石現在的處境。“畫師爭摹雪浪石”一句頗多感慨,原本是驚落天驕魂的飛石,現在變成了被爭摹玩味的觀賞石。它既沒有天工斧鑿偉大痕跡,放在水盆中雖可四面環水,但卻發揮不了都江堰的水利作用。“坐無蜀士誰與論”一句,從都江堰又聯想到四川老家,可是眼前沒有蜀地老鄉,能與誰人談今論古呢?此處思鄉之情油然而生。“老翁兒戲作飛雨”以下,寫自己將雪浪石放在大盆中,激水其上,猶如飛雨,只能“把酒坐看珠跳盆”了。想到石的遭遇,聯想到自己被貶的處境,深感到世事變化,一切似在夢境之中,只能以石寄託思鄉之情而已。
此首雖是詠物詩,並不描摹物之本身形貌,而是從“雪浪石”的來歷、遭遇、處境等寄託了詩人報國不得的感慨,其立意深、構思巧由此可見。全詩風格雄偉矯健而又沉鬱頓挫。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