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城[梁曉聲小說]

雪城[梁曉聲小說]

《雪城》是梁曉聲著的一部經典長篇小說。是一部典型的現實主義作品,曾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熱映。

基本信息

簡介

她,獨身穿入另外的時空,卻像鳳凰浴火重生,給了她一種無比充實的生活,善良,幫助她一路走來,帶給別人希望,於是,便在這個異世界,留下了一個見證的地方――雪城。

《雪城》以電視連續劇的形式通過大眾媒體,走向了千家萬戶,尤其是劉歡激情演唱的主題歌更是傳遍大江南北,使梁曉聲的聲譽達到了頂峰。

本書是“中國當代名家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也是梁曉聲的長篇代表作之一。梁曉聲的小說作品以知青題材為主,有些人稱之為“北大荒小說”,代表作包括《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等,其中長篇《雪城》最為出色。

內容概要

A 市火車站女播音員聲調優雅沉著地播送著113 次列車就要進站的訊息。 113 次列車是專門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四十餘萬知青大返城臨時增加的車次。A 市是運行中的第一大站,這裡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名幾天前抵達A 市的知青正期待著轉乘知青“專列”兼程南下。站前有幾千名接站的人。當113 次列車終於疲憊地駛進站台時,車視窗早已塞滿了伸長脖子張望的腦袋,他們大聲咒罵著為什麼不放進接站的人。最後一個走下列車的叫姚玉慧,幾天前,她還在兵團擔任教導員的職務。這時廣播裡傳來有車接她的訊息。很快,她就鑽進一輛豪華的汽車,在弟弟的陪伴下,回到家裡。

姚玉慧的家是一幢別墅式的小樓。這是她的當市長的父親為她創造的。回來的幾天裡,她備受家裡人的關懷,特別是性情爽快的妹妹對她更是親熱。但她對家裡人卻是漠然的,她的思想常常回到曾生活過的北大荒,那裡給她留下過不少值得回憶的東西,尤其是同她工作多年的營長,這位值得她尊敬的男人,是最懂得她的。為了感激這位營長,她特地為他織了一件毛衣。回來後,在省教育廳任人事處長的母親告訴她,她今後的工作,父母會為她安排得滿意的。她聽從了母親的話,儘量不去想工作,但有時會問自己:一個二十九歲的一無所長的其貌不揚的老姑娘,究竟適合做什麼工作呢?她覺得自己像是無法推銷出去的廢品。她想呼吸到室外的空氣,當她幾天來第一次走出房間,終於感受到被雪濾過的清新空氣。她望著冰封的松花江,忽然想起被這個城市吞沒的二十幾萬返城知青,他們都在哪裡呢?正在她凝神時,一陣鞭炮聲響起,一個大雜院裡正辦結婚喜事。她不由得也湊了過去,有三個給新娘抬來花圈的人,也是她認識的返城知青。此刻這三個人正和新郎郭立強及他的親屬們對峙著,新娘也是她認識的,叫徐淑芳。她很詫異那三個人為什麼給新郎新娘送來花圈。當其中一個穿黃大衣的青年向新郎要酒喝完後,三人同時掏出錢包默默地放在雪地上,而後大步走出了院子。這時,新房裡傳出“新娘割手腕”的喊聲,新郎像豹子一樣衝進屋裡。姚玉慧跑回家叫來開車的郭師傅,把新娘送進市醫院的急救室。當她從醫院往家裡走時,在黑暗中聽到一個賣煙的熟悉聲音,她向著那個穿兵團黃大衣的高身影定去,正在喊叫“賣煙”的劉大文見是姚玉慧,親熱地叫了一聲“姚教導員”……

評價

這是一部純粹的知青小說。相對於葉辛的《蹉跎歲月》的心酸,哭泣,吶喊,血淚,以及陣痛的控訴,梁曉聲則賦予了更多的悲壯,更多的英雄意味。它帶有巨觀,總括的敘述,並延伸了人物命運的思考,相對於他其他的作品及其他的知青小說,它更放眼於現實的觀照,將個人命運與時代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有位作家說過:“文藝到了最高境界,對人生世相必有深廣的觀照與徹底的了解”.是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將人生呈現於讀者面前,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力量,給人以思考。

文章第一句“等待”便有了大氣的感覺。都說梁曉聲的語言是具有巴爾扎克意味的,此話一言不假。順著這條思路,作家以倒述的方式穿插其中。主人公姚玉慧,徐淑芳等知青對於愛情,對於人生的思考,以及他們返城後面臨的道路選擇,及橫亘在他們面前時代錯位造成的鴻溝。許多人在這理想與現實之間不能堅持,失去方向,最終淪為社會的無助者。曾經的激情與理想主義在現實中灰飛煙滅,徒剩下悲壯。“淪落在庸常現實生活的理想主義者,他或他們若不能被錘鍛成堅韌的現實主義者,那么他或他們將會以表面上看起來傲視生活的形式被生活所拋棄。”至今看來,這句話依然充滿著理性的聲音。只有自己去適應社會,才能被社會所接納,才能創造出自己的價值。

主人公姚玉慧生長在一個高幹家庭,19歲時去北大荒當知青。入黨,提乾,當教導員,這是她走過的知青之路。家庭的原因及個人的經歷,她的性格有些自戀,並羞恥於談戀愛。這使我想起了《禁慾時期的愛情》。她總是以教導者的身份來要求別人,壓抑自己的情感。與營長的激情使她背上了沉重的心靈十字架。回到城裡後對於角色的轉變一時不能適應,父母給她安排的道路她難以聽從,最終徘徊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她內心的苦楚只有她一個人品味,無從向別人提及,也無法提及。她於未來是惶惑的。

而另一主人公徐淑芳,在北大荒里成就了她堅韌的品格。在命運面前沒有低下自己的頭。於兩個男人之間的情感糾葛,使她成熟。沒有外在的依靠,她在無法預知的命運里前行。最終成為一名實業家。
還有吳茵,還有劉大文……

作品鑑賞

《雪城》以壯闊動人的畫面,表現了一代返城知青雖失落而沒有幻滅的歷程,雖歷難而未曾衰朽的青春,他們在新的環境裡的奮爭與尋覓。

從社會著眼

小說寫返城兵團戰士,主要有兩方面的筆墨:一是從社會著眼,寫“傷痕”,表現“文革”浩劫的餘波,突出時代的悲劇。作品以“十年浩劫”結束不久,二十萬知青離開北大荒,一夜之間大返城的躁動時期為背景,生動地表現了“上山下鄉”悲劇雖已過去,但歷史遺留在生活里的悲劇,卻不可能一夜之間自行結束。

雪落無聲的寂然城市,陡然間變得不安起來。下自鄰里千家,上至市府官員,都捲入了命運交迭、心靈衝撞的情感漩渦。衣食住行、職業出路、生活位置、存在與希望,一時間成了人人關心、戶戶憂慮的大問題。不可能期冀有一支回天之手,翻掌之間,即可把一切安排停當。這批返城知青曾經過長期泣血流汗的艱苦奮鬥,而今不但沒有見到自己所期待的業績,相反,連他們自身的位置和價值也淡化若無,他們已沒有當年的虔誠和狂熱,又不具備足以在社會上立足的資本。他們像虛幻飄渺的幽靈,迴蕩盤桓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這是歷史釀造的一杯苦酒,也是他們生存選擇的前提。《雪城》就以業已結束的悲劇的追憶為前導,展開正在上演的悲劇的描述,既暗示著兩者的內在聯繫,同時,也暗示了後者是前者的延伸和發展。

時代的背景上

二是在時代的背景上,表現知青們在為生計奔波的逆境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作品凝重深沉地開掘了一代青年走出歷史性的災難之後,心靈中保留著的美好因素,著力於靈魂拯救、溫暖、溝通和理解的描繪,並賦予人物以強烈的英雄氣概和人格力量。他們相濡以沫、相噓以實的互助精神,他們百折不撓、頑強進取的生活態度,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純潔的信念和純真的愛情不惜付出巨大的犧牲,他們所特有的鬥爭方式,他們嘲弄邪惡的目光,這一切中,都蘊藏著熱烈和真誠,令人心熱、令人崇敬。可以看出,集體高於個人,道德先於需要的群體意識和倫理原則深入他們的魂髓,成為他們一切行動的準則,造就了他們不可淹沒的英雄氣概。

為“金嗓子”劉大文舉辦的街頭演唱會,盪氣迴腸、懾人心魄。這些為了各自的衣食住行的最低生存需要而奔波的人,身上竟迸發出如此感人的光輝。從小說的悲劇意識的審美特徵看,作品中的悲劇衝突是在善與惡的對立、善與善的矛盾、惡與惡的碰撞中,交織成一個多樣性的有機統一的藝術整體的。正因為如此,即使調動多種判斷手段,也難以概括出哪一個或者哪一類人物,是善或者惡的純粹代表。善與惡、崇高與卑下、正義與邪惡、高潔與平庸、理智與迷狂奇妙而矛盾地灌注在每一個人物身上,在不同情境中,顯現出相去甚遠,甚至截然對立的形態。

作品中悲愴與歡樂兩種情緒的迸發,也沒有哪一種情緒上升到主導地位,或下降到從屬的位置。兩種情緒相互交替,相互滲透,相互包容,貫穿首尾。

在表現這些相互交織著的矛盾關係的多層次和立體化構成中,在悲愴和歡樂兩種情緒的文匯點上,展示人、歷史和國家最終要擺脫兩難選擇,從沉淪走向澄明,體現了對人類可臻完美的堅定信念,從而使作品的悲劇的審美價值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小說以史家的筆墨,在幾組人物的感情糾葛中,多層次地描繪當代青年群像,教導員姚玉慧的性格與情感是在“感情與道德”、“現實與未來”交結點上展現的。她是一個高幹子女,在兵團是一個“有路線覺悟”的優秀代表,下鄉後很快被提拔為教導員。她處處約束自己,顯示自己的政治風度。返城後,雖然家中富裕,不愁吃穿,然而卻為長期待業而苦悶,痛苦地感到青春的失去,她更看不起家人的庸俗,痛恨不正之風,大膽地揭露母親搞的假考試招工把戲。在她的深層意識中,苦悶、迷惘與熱烈的嚮往相抗爭,傳統的習慣與無視傳統的力量相抗爭,忠誠與虛假相抗爭,最終她將從舊的習慣勢力羈絆中解脫出來,走向新的生活。其他人物,如徐淑芳、郭立強、姚守義、劉大文、嚴曉東等也都刻畫得各具特點。

結構特點

在結構上,小說運用了過去與現在、歷史與現實反覆交迭輝映的方法,別具匠心地安排了一種“板塊組合”,故事看去似乎分散,但題旨貫通。七十萬字的小說,自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如,返城知青高潔的道德風貌和團隊精神精神,與他們在現實中的軟弱無力,曾一再形成鮮明的對照,作品對於前者的推崇和強化,對於同代人的無保留的肯定,使作品在歷史與道德的評判中有失偏頗,進而影響到作品的生活內涵。又如,小說在反映特定歷史時期的北部生活方面開闢了新的領域,但一些不無偏頗的議論,存在著大於或脫離形象的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