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夜[謝朓詩作]

《離夜》是一首離別詩。抒發了詩人與友人惜別時的離愁別恨。全詩為行者自述之辭。

作品全文

玉繩隱高樹,斜漢耿層台。

離堂華燭盡,別幌清琴哀。

翻潮尚知恨,客思眇難裁。

山川不可盡,況乃故人杯。

作品賞析

前四句描寫離夜之景。“玉繩”二句寫外景。北斗星中的玉繩星已然隱沒於高樹之下,西斜的天河把層層的亭台樓閣照得通明。詩境高遠而清幽。“離堂”二句由遠及近,寫內景。此時在離別的廳堂上,蠟燭已經燃盡,而窗帷下的古琴依然傳出哀怨的清音。才“隱”、“斜”、“盡”這三個字里,暗示了故人今夜為他舉行的別筵,時間很長,直至深夜。從而表現了主客之間的情意深厚,難捨難分。一個“哀”字,透露了宴會上氣氛之悲涼,情緒之低沉。以上四句寫景,將玉繩、高樹、斜漢、層台、離堂、華燭、別幌、清琴這八個景象,為離夜組成了清淒的意境。其目的是為下文抒發行者的離情,先從環境上烘托一種寂靜與悲涼的氣氛,給人造成一種憂傷的感受。這是一種烘雲托月的手法。再說,詩人在表達離愁時,可以用直接抒情,也可用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從這個角度理解,以上這四句也並非是客觀的景語。由於謝朓在寫景時,不是純客觀地臨摹,而能帶著自己的感情色彩去攝取,因此在這幅哀景中,已經寄予著離人的哀情。而且這種借景抒情的手法,還能起到“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藝術效果,使得詩意更加含蓄而深遠,耐人尋味。

詩的後四句直抒雄與胸臆,情緒自低沉而轉向激越,詩意為含蓄而變得顯露。詩人先以“翻潮 ”和“客思 ”作對照。翻潮尚且知恨,行客此時縈繞心頭的茫茫愁思,自然是更難抑制了。“翻潮 ”句在詩里起了襯托和比興的作用。“客思”是詩人自謂。“山川”二句又另換筆意作結。說自己此去路途遙遠,山山水水將作者與友人分開。所以更增加了難捨難分的纏綿悱惻之情。路遙已足使行者愁煩,結句“況乃故人杯 ”,在感情上又再度遞進了一層。詩人給離夜再加一層愁緒,更多一番深情的渲染。把自己在離夜時分的惆悵、沉痛、眷戀、深摯的情感推向了高峰,令人有茫茫愁思,悠然不盡之感。

詩的篇幅短小,講究對仗,詞彩清麗,音調和諧,偶句押韻,一韻到底,體現了新體詩的特色。


作者簡介

謝朓(464-499),字玄暉,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傑出的山水詩人,出身高門士族,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19歲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參軍。永明五年(487),與竟陵王蕭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學,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491),隨隨王蕭子隆至荊州,十一年還京,為驃騎咨議、領記室。建武二年(495),出為宣城太守。兩年後,復返京為中書郎。之後,又出為南東海太守,尋遷尚書吏部郎,又稱謝宣城、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元年(499)遭始安王蕭遙光誣陷,死獄中,時年36歲。

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今存詩二百餘首,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於發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調,對偶工整,開啟唐代律絕之先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