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歷史

雜技藝術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雜技在漢代稱為“百戲”,隋唐時叫“散樂”,唐宋以後為了區別於其他歌舞、雜劇,才稱為雜技。

雜技藝術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雜技在漢代稱為“百戲”,隋唐時叫“散樂”,唐宋以後為了區別於其他歌舞、雜劇,才稱為雜技。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很早就有關於雜技的文學記載了。《史記·李斯傳》記載過秦二世曾經在甘泉宮看角牴戲的情形。當時的角牴戲,像今天的摔跤表演。《列子·說符》還介紹了介紹了民間曾有在空中擲投五劍、七劍的表演。漢朝張衡在《西宗賦》里生動地描寫了跳劍丸、走繩索、爬高竿的表演情景。隋煬帝設立太常寺,教授雜技技藝,並於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在長安端門外天津街舉行過百戲演出。雜技到了唐代又有發展,當時許多著名詩人的詩中都有反映。白居易的新樂府《西涼伎》中有描寫“舞雙劍,跳七丸、裊巨索,掉長竿”的詩句;元微之的樂府《西涼伎》中也有“前頭百戲競撩亂,丸劍跳擲霜雪浮”的詩句。到了宋代,雜技藝術已有了40多個節目,那時,有人能表演挑一擔水在繩索上行走的絕技。可見,當時的雜技藝術水平之高。新中國成立之後,雜技藝術煥然一新,許多省、市成立了專業劇團,創造了許多新節目,增添了燈光、布景、樂隊。許多雜技藝術團先後出國訪問,並屢獲國際大獎,成為世界雜技大國。
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出現了許多諸侯國,像古希臘的城邦一樣,這些諸侯國在爭強稱霸的爭鬥中,都注意籠絡人才,這些人才稱門客,有的是出謀劃策的謀土,有的是武藝高強的武士。春秋戰國時代很多雜技藝術的創造者是諸侯的門客和武士,他們以一技之長,投身公卿大夫,並不完全為了表演,但關鍵時候,卻往往以其技輔助主人,創造出一些轟轟烈烈的事業,諸士善技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特點。列國兼併激烈,群雄角逐,競相養士,這些士中當然也有口把式,以出謀劃策、能言善辯的說客為特徵,但更多的是身懷奇技異巧或勇力過人的大力士。這些就為雜技藝術的正式形式,提供了技術基礎。
戰國四公子及秦相呂不韋養士皆以千計。這裡面武士、甲士、力士都為雜技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孔子的父親叔梁紇,以力聞名諸侯,曾雙手托住城門的千斤閘,保證了公元前563年諸侯征伐幅[“巾”換成“亻”]陽國的勝利。與他同時參加戰鬥的狄虎[虎加“廠”字頭]彌和秦堇父不僅是力士,還有類似雜技的技術,狄虎[虎加“廠”字頭]彌把大車之輪蒙以甲,一手舞動,一手執戟進攻;秦堇父則能蹬著從城堞上懸下的布索登城。叔梁紇的舉重、狄虎[虎加“廠”字頭]彌的舞輪、秦堇父的爬布,正是漢代雜技《扛鼎》、《舞輪》、《緣繩》的先聲。
齊國公子孟嘗君被秦王請到秦國軟禁起來,孟欲逃歸,他托人向秦王寵妃求情,那妃子要孟送她名貴的白狐皮襖。孟只有一件,已經送給了秦王,因此很為難。幸好他帶的門客有位善縮身之術者,從狗洞爬進王宮偷出了那件皮襖。這位門客之技可謂後世雜技“鑽圈鑽筒”之始。妃子得了白狐裘,說動了秦王,放了孟嘗君,但孟剛走,秦王又後悔了,派兵追殺。孟嘗君率眾到了秦國邊關,該關規定雞鳴才開門,時值半夜,雞自然不會叫,追兵立刻即至,可謂危在旦夕。幸好門客中有位口技家,他的幾聲惟妙惟肖的雞叫,引得四郭荒雞齊鳴,守關人迷濛中以為到了開關時刻,開關放人,孟嘗君得以逃離秦國。此事發生在公元前298年,《戰國策》上有記載。正由於有此一段因緣,像京劇界奉唐明皇為祖師一樣,中國的口技藝人所供奉的祖師爺就是孟嘗君。
《列子·周穆王》載:“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所謂化人,就是幻人,他自由出入水火,隨意貫穿金石,懸空不墜和穿牆入壁,都是幻術節目。
劉向《列女傳》還記載了戰國時代的遁術:齊宣王有次在宴飲中與鍾離春閒話,鍾離春故意眩技吸引宣王,說:“竊常喜隱。”“齊宣王曰:‘隱,固寡人之所願也。試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見。宣王大驚……”這位鍾離春顯然是位善為遁術的方士之流的人物。春秋戰國諸士善技為秦漢雜技的鼎盛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4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史上做出卓越貢獻的朝代,漢代第五位皇帝漢武帝劉徹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特別喜歡雜技藝術。《史記·大宛列傳》說,漢武帝為了夸揚國家的富庶廣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召集了許多外國來客,布置了酒池肉林,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和賞賜典禮。在宴會進行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雜技樂舞節目。節目中有各式角牴戲的表演,七盤和魚龍曼衍,還有戲獅搏獸的馴獸節目。值得提及的是在那次盛會上還有外國雜技藝術家的獻技,安息(古波斯)國王的使者帶來了黎軒(即今埃及亞歷山大港)的幻術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馬的魔術節目。
這些奇技異巧,場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來客大為驚嘆,深服漢帝國的廣大和富強。達到了漢武帝誇示帝國昌盛富庶,吸引西域諸國結好漢室,共同對付強敵匈奴的外交政治目的。
漢代是中國雜技的形成和成長期,漢代角牴戲迅速充實內容,增加品種,提高技藝,終於在東漢時代形成了一種以雜技藝術為中心匯集各種表演藝術於一堂的新品種——“百戲”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