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地星

雜技地星

雜技地星(英文:acrobatic earthstar,學名:Geastrum fornicatum)是地星科的一種不可食用真菌。與其他的地星相似,他外表皮厚,並在真菌成熟時裂開,將孢子袋暴露在自然力下。它的種名fornicatum(拉丁文意為拱形的)指的是它向下延伸舉起孢子袋的星狀分枝那拱起來的形狀。它的提取物具有抗菌活性。

發現歷史

這種真菌第一次被描述是在十七世紀末。因為同人的外形相似,這種真菌在當時被稱為人形真菌(Fungusanthropomorphus)。在英國自然學家詹姆斯索爾比1799年的專著《英國真菌或蘑菇彩圖》中,他這樣寫道:
..
“這是一種讓很多人驚訝的奇特植物。在1695年它以人形真菌的名稱被公布,並且圖畫裡的真菌頭部被畫著人臉。它最初是圓形,成熟後頭部的兩層表皮或包裹物爆裂開。內皮與外皮分離,方向反了過來,只在邊上連著。這些表皮幾乎總是裂成四份。”

形態描述

與所有地星屬真菌一樣,雜技地星產生孢子的造孢組織(gleba)被封在表皮(peridium)內。
外形像人的雜技地星外表皮裂成四隻腳外形像人的雜技地星外表皮裂成四隻腳
它的表皮是一種由四層組織構成的保護結構:一層內表皮(endoperidium)和一層外表皮(exoperidium)。外表皮又可以分為三層:最外面的菌絲體,中間堅韌的膜狀纖維層,和裡面的肉質層(被稱為假薄壁組織,英文pseudoparenchyma)。雜技地星成熟的子實體大小不一,菌絲體與地面上碎屑形成硬殼,並且在子實體展開時保持為杯形。外表皮多數有四個枝,通常拱起來。內表皮體有柄。

未展開的子實體

年輕的子實體在展開前埋在地下,或者只部分可見,大致為球形或扁球形,有時有尖底。與周圍碎屑結成硬殼,有時在基部有菌絲簇。如果碎屑比較稀疏,可以看到棕黃色的凹凸不平的表面。年輕的子實體(2-4個)可能會連在一起。

展開後的子實體

雜技地星底部的菌絲與碎屑結成杯狀殼雜技地星底部的菌絲與碎屑結成杯狀殼
多數高度比寬度要大,約2-8厘米高,包括菌絲杯為3-10.5厘米高。外表皮多數會裂成3-6枝,以4枝最為常見。完全展開的外表皮成拱形,每一枝的尖端與地上的菌絲杯的尖端相連。外表皮的枝不吸濕(nonhygroscopic),
雜技地星底部的菌絲與碎屑結成杯狀殼雜技地星底部的菌絲與碎屑結成杯狀殼
就是說它們不會根據濕度的變化展開或閉合。新鮮的假薄壁組織層可厚達5毫米並把柄覆蓋,呈米色;隨著它變老逐漸變成灰棕色到暗棕色,乾縮且堅硬,很容易剝下來。纖維層堅韌,質地像紙。菌絲層厚,跟碎屑結成殼,能存在很長時間,曾找到有完整菌絲杯的1-2年的標本。內表皮體有明顯的柄,大致呈球形。直徑大多為10-20毫米。假薄壁組織乾枯時可以看見柄:2-6.5毫米高,粗壯,橫截面呈圓形或橢圓形。圍口部(peristome)最初為幾乎閉合的小孔,後來張開,呈截錐形。

抗微生物活性

雜技地星的甲醇提取物對多種致病細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包括枯草桿菌(Bacillussubtilis),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克雷白氏肺炎桿菌(Klebsiellapneumoniae),綠膿桿菌(Pseudomonasaeruginosa),鼠傷寒沙門菌(Salmonellatyphimurium),和化膿鏈球菌(Streptococcuspyogenes),還有真菌中的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深紅酵母(Rhodotorularubra)和脆壁克魯維酵母(Kluyveromycesfragilis)。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