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中文名稱:雜交優勢
英文名稱:heterosis;hybridvigor
定義:具有不同遺傳型的物種經過雜交,其後代的某些性狀如生長速度、生活力、繁殖率、抗逆性和產量等優於親本的現象。
所屬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水產生物育種學(二級學科);生物學;遺傳學;
雜交簡介
生物中有一種現象,叫雜交優勢。按照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解釋是,把兩個遺傳特性不同的品種,
一個叫做‘父本’,一個叫做‘母本’,進行雜交,生出來的下一代可能集中父母的優點。一般人都認為水稻很難雜交,因為它的雄蕊和雌蕊長在同一朵花內,且在開花前已經完成了授粉,所以一般是自花授粉。
雜交優勢是雜合體在一種或多種性狀上優於兩個親本的現象。例如不同品系、不同品種、甚至不同種屬間進行雜交所得到的雜種一代往往比它的雙親表現更強大的生長速率和代謝功能,從而導致器官發達、體型增大、產量提高,或者表現在抗病、抗蟲、抗逆力、成活力、生殖力、生存力等的提高。這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
雜交內容
在生物界,兩種遺傳基礎不同的植物或動物進行雜交,其雜交後代所表現出的各種性狀均優於雜交雙親,比如抗逆性強、早熟高產、品質優良等,這稱之為雜交優勢。雜交產生優勢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
雜交優勢
雜交優勢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雜交後代的營養體大小、生長速度和有機物質積累強度均顯著超過雙親。這類優勢有利於農業生產的需要,但對生物自身的適應性和進化來說並不一定有利。
二是雜交後代的繁殖器官優於雙親,例如農作物結籽多,產量高;家畜產仔多,成活率高等。
三是表現為進化上的優越性,如雜交種的生活力強,適應性廣,有較強的抗逆力和競爭力。上述三種優良性狀。雜交優勢在雜交第一代表現明顯,從第二代起由於分離規律的作用雜交優勢明顯下降。因此,在農業生產上主要是利用雜交第一代的增產優勢。
雜交優勢的原因
雜交優勢的原因目前尚未被查清,但較為被承認的說法是超顯性性狀和多性狀相互作用等說法。[1]
機理
大致可歸納為顯性和超顯性兩種假說。
顯性假說
早期以A.V.布魯斯和D.F.瓊斯等人為代表。他們認為多數顯性基因有利於個體的生長和發育,相對的隱性基因不利於生長和發育。雜合個體進行自交或近交就會增加子代純合體出現的機會,暴露出隱性基因所代表的有害性狀,因而造成自交衰退。如果選用這些不同的自交後代純系(自交系),來進行雜交,那么由一個親本帶入子代雜合體中的某些隱性基因會被另一親本的顯性等位基因所遮蓋,從而增進了雜合子代的生長勢。由於雜種優勢涉及許多基因,而有害的隱性基因和有利的顯性基因難免相連鎖,所以要把為數較多的有利基因全部以純合狀態集中到一個自交後代個體中的機率是微乎其微的,因而不可能獲得一個同雜種生長勢一樣強的自交系。在雜交子一代中則幾乎全部的有害基因的作用都為其有利基因所遮蓋,因而出現雜種優勢。顯性假說所解釋的這種有害隱性突變基因被顯性基因遮蓋所表現的雜種優勢叫突變性雜種優勢,這是異體交配生物群體賴以抵消有害突變壓力的一種保護性措施。野生型基因一般是顯性的,顯性基因多編碼具有生物學活性的蛋白質,突變基因一般是隱性的,隱性基因多編碼失去或降低活性的蛋白質。因此雜合體AaBb的生活力高於純合體AAbb或aaBB。這便是顯性假說所說的雜種優勢的生化基礎。
超顯性假說
首先由G.H.沙爾於1911年提出,認為雜種優勢是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結合後產生的一種刺激發育的效應。後來E.M.伊斯特於1918年認為某些座位上的不同的等位基因(比如A1和A2)在雜合體(A1A2)中發生的互作有刺激生長的功能,因此雜合體比兩種親本純合體(A1A1及A2A2)顯示出更大的生長優勢,優勢增長的程度與等位基因間的雜合程度有密切關係。依照超顯性假說,雜合體A1A2、A1A3、A2A3等始終具有較高的適應性,因此A1、A2、A3、…等基因可以一定的頻率保存於這個群體之中,成為一種平衡的多型性而使群體蘊藏著最大的適應能力。這樣的雜種優勢可以叫做平衡性雜種優勢。超顯性假說所說的雜種優勢的生化基礎至少有兩種可能情況:①兩個等位基因各自編碼一種蛋白質,這兩種蛋白質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比各自獨立存在更有利於個體的生存。例如人類的鐮刀形血紅蛋白雜合體(HbA/HbS)的紅細胞中同時存在著兩種血紅蛋白:成人血紅蛋白(HbA)和鐮刀形細胞血紅蛋白(HbS)。雜合體既不是貧血症患者,又較不易為瘧原蟲感染,因而在瘧疾流行的地區更有利於生存。②兩個雜合等位基因所編碼的多肽結合成為活力高於相同亞基所形成的蛋白質。等位基因的這一相互作用形式至少曾經在粗糙脈孢菌的谷氨酸脫氫酶基因中發現。
上述兩種假說一個強調顯性基因作用,另一個強調基因間相互作用,它們既非互相排斥又不能概括一切。根據數量性狀的遺傳分析,雜種優勢的遺傳實質在於顯性效應、累加效應以及異位顯性、互補作用和超顯性等各種基因互作效應。在某一材料中可能只有某一種基因互作決定某種程度的雜種優勢,例如玉米雜交群體中一般以累加效應最明顯。
套用
動植物育種
根據雜種優勢的原理,通過育種手段的改進和創新,可以使農(畜)產品獲得顯著增長。這方面以雜種玉米的套用為最早,成績也最顯著,一般可增產20%以上。隨後在家蠶、家禽、豬、牛、甜菜、牧草、高粱、洋蔥、茄子、番茄、青椒、棉花、向日葵、油菜、花卉、林木中相繼發展了雜種一代的生產利用。取得雜種優勢的方法因不同物種的繁殖特點和可用的遺傳特性而異。由於雄花不育及其恢復基因的發現和利用,使上述許多作物、蔬菜以及小麥等都能實行雜種種子的大量生產和種植。從7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育種工作者首創雜種水稻在生產上大面積的推廣利用,收到很大增產效益,為雜種優勢的套用開闢了新途徑。
無性繁殖
雜種優勢從雜種二代起就大為減退。所以曾經構想利用無融合生殖的原理把種子植物的雜種一代優勢固定下來,就能節省每年配製雜交種子的麻煩,但迄今未獲成功。現在只有象甘薯、馬鈴薯等兼能無性繁殖的種子植物才能先通過有性雜交,再靠無性繁殖體來保持某種程度的雜種優勢。隨著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進展,利用體細胞無性增殖、分化成苗,可望在簡化雜種制種程式方面取得突破。
社會發展
文化雜交優勢:
經濟雜交優勢:
政治雜交優勢:
思想雜交優勢:
雜交也有劣勢
遺傳學說,兩個遺傳組成不同的親本雜交,可能產生雜種優勢。譬如,很多高產水稻就是通過雜交培育產生的;家禽、家畜中雜種優勢廣泛套用於雞、羊、豬等育種工作中,所產生的雜種個體具有體型大、健壯、生長速度快等優點;而混血兒也給人漂亮的印象。遺傳學實驗結果同時表明,由於雜種優勢以雜種第一代最強,以後逐代遞減。雜種優勢越強的組合,其優勢下降的幅度也越大。因此,在生產上要充分利用雜種優勢就必須年年制雜交種,以確保利用。
雜交可以產生某種優勢,但雜交也能產生雜種劣勢。眾所周知,雜交也有繼承了雙親的缺點的,馬和驢雜交只能產生騾子,騾子就是那個非馬非驢的,斷子絕孫的畜生。養豬經驗表明,種豬的盲目雜交可能使育種豬在出生時或出生後容易攜帶各種疾病,從而形成瘟疫,給養豬生產帶來重大損失。雜種優勢與雜種劣勢不僅是生物遺傳學現象,而且是社會自然界廣泛的現象。
雜交水稻也有劣勢:五個缺點表現在:發芽率不理想,許多兩系雜交稻品種發芽率勉強達到國家標準,農民感覺催芽效果不好,甚至出現催不出芽的現象;浸種催芽要求嚴格,有不少兩系雜交稻品種的種子催芽要求浸露的間隔時間為6—8小時,農民費工費時,難以適應;分櫱能力不強,易造成群體不足,一般每穴成穗九個左右,較三系雜交稻少二個;抽穗不整齊,許多兩系雜交稻品種抽穗斷斷續續,易造成農民誤解而產生質量糾紛;易感稻曲病,近幾年稻曲病發病重的田塊基本上種植的是兩系雜交稻品種。
一個隱患就是兩系雜交稻在制種期間,如果母本在生殖生長期間遇到低溫陰雨天氣往往出現育性轉換,造成兩系雜交稻種子純度下降,給農業生產安全帶來隱患。
雜交產生變異,變異也可能引發很多不治之症,如癌症、非典、禽流感、基因變異等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