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與生物特徵
成蟲:體長10~12mm,赤褐色。頭部具細顆粒狀突起。觸角褐色,球狀部3節。前胸背板前緣呈弧狀凹入,前緣角有l個較大的齒狀突起,背面前半部密布鋸齒狀突起,兩側的齒較大,後半部的突起呈顆粒狀。鞘翅具刻點溝,後端傾斜面的中央,雄蟲各翅有1個棘狀突起,十分顯著,雌蟲僅微微隆起。
華北地區1年發生1代。以成蟲在枝幹韌皮部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開始取食為害,4月下旬成蟲飛出交尾。將卵產在枝幹韌皮部坑道內,每坑道產卵百餘粒不等,卵期5天左右,孵化很不整齊。5~6月為幼蟲為害期,以3~5齡幼蟲食量最大。5月下旬有的幼蟲開始化蛹,蛹期6天。6月上旬可始見成蟲,成蟲在原蟲道串食為害,並不外出遷移為害。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蟲才外出活動,8月中下旬又進入蛀道內為害。10月下旬至11月初,成蟲又轉移到1~3厘米直徑的新枝條上為害,常從枝杈表皮粗糙處蛀入做環形蛀道,然後在其蟲道內越冬。在秋冬季節大風來時,被害新枝梢從環形蛀道處被風颳斷,影響翌年花木生長。
為害部位
樹幹。
發生特點
成蟲有趨光性,6~7月出現,鑽進木材縫隙或孔洞中,或咬1個產卵窩,將卵產於其中。幼蟲孵化後,沿木材縱向蛀坑道。坑道彎曲,並互相交錯,長達30cm左右,其中充滿粉狀排泄物,一般不排出孔外。
治理措施
(1)生物防治。設定人工鳥巢,招引益鳥滅蟲。(2)加強管理。注意檢疫工作;合理灌水和施肥,提高抗蟲性。(3)藥劑防治。3~4月成蟲外出交配期及6~8月成蟲外出活動時,噴施20%速滅殺丁3000倍液。因成蟲外出不整齊,要選用藥效長的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