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雙虹
這樣的景色真是罕見,
兩支七彩的巨柱並立水上;
背後尚有昏黃的陣雨,
前面正當夕陽含山。
於是,絳色的榕樹閃照在暗綠的高岸,
絳色的渡船起落在晶亮的波間,
絳色的水草搖動晚潮,
絳色的鷥橫飛暮天……
直到遠山化作朦朧的藍煙,
直到夜的簾幕垂落江面。
1961年
創作背景
1961年夏天,詩人到福建龍海縣角美鎮,去看老戰友。有一天,詩人從角美步行要渡九龍江去石碼鎮。當時正陣雨剛過,江上出現兩支同樣是半節的彩虹,平行而隔著相當距離,印象很深刻。回福州之後,正值省委宣傳部召開文藝座談會,重提“雙百方針”。群情歡欣,編輯就向詩人約稿。詩人當下就寫了三首給他,其中一首《雙虹》。
後世影響
《雙虹》曾被選入初一年級語文教科書中。
文學賞析
這首詩就不僅僅是為寫景而寫景,它含有深刻的寓意。
這首詩是受大量寫風景詩的蘇聯詩人普羅珂菲耶夫的《晚霞》的影響,特別是在結構上分前後兩闋,甚至前闋的起首和後闋的排比句法,也近似模仿。不過普羅珂菲耶夫用的是俄羅斯的敘述與描繪典型事物的明寫方法,這首詩卻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和含蓄的暗示手法。昏黃陣雨,夕陽含山,搖動晚潮,橫飛暮天藍煙,簾幕等等,是舊詩習見的辭彙,帶有象徵性。詩人曾在五十年代開始研讀唐詩宋詞,並把最喜歡的詩譯成現代口語。
這首詩,就是有意運用古典傳統手法,以寫景來反照現實。風景詩的畫面,要有立體感。タ陽和陣雨是一前一後,高岸和波間是一高一低,暮天和晚潮是一上一下,遠山和江面是一遠一近。風景詩中,色彩很重要,因為感覺以視覺最占先,而色彩要有對比,昏黃,夕陽,絳色,暗綠,晶亮,藍煙,夜的簾幕,有七個層次。舊詩中又十分強調以動反村靜,並立,含山,閃照,起落,搖動,橫飛,化作朦朧,垂落等等的運用,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名家點評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光明:堪稱傑作的《雙虹》等短詩,讓文學史家看到,在頌歌與戰歌之外,還殘存著另一種詩歌精神和美學追求。(《晉江當代著名文藝家述評》)
現代詩人邱景華:1961年夏天,蔡其矯又開始自由體的創作,寫《雙虹》。那風雨過後的美麗彩虹,仿佛是他藝術道路結束歧途、重新走上正道的象徵。(《福建現當代文學評論集》)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俞兆平:在《雙虹》中,詩人以紅、黃色的互補、混溶建立起一種以絳色為背景的基調它使綠色的榕樹、晶亮的水波、黛色的水草、白色的鷺鷥等,全都匯集在同一“色彩圈”內。(《詩美解悟》)
作者簡介
蔡其矯(1918—2007),福建晉江人。1936年從印度尼西亞回國參加抗敵。1938 年到達延安,1940年至1942年在華北聯合大學文學系做教員。1941年開始發表詩作。1959年後,先後任福建作家協會副主席、名譽主席。現當代著名詩人,代表詩作有《川江號子》《思念》《祈求》等,出版的詩集有《回聲集》《濤聲集》《雙虹集》《福建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