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腔吸蟲病

雙腔吸蟲病

雙腔吸蟲病是由矛形雙腔吸蟲和中華雙腔吸蟲寄生於家畜肝臟的膽管和膽囊內所引起的疾病。該病在全國各地均有發生,尤其是西北、內蒙古及東北地區最為常見。蟲體可寄生於綿羊、山羊、牛、鹿、駱駝、豬、馬屬動物、犬、兔、猴等,也偶見於人。但該病主要危害反芻獸,嚴重感染的羊有時甚至死亡。

病 原

矛形雙腔吸蟲蟲體扁平、透明、呈棕紅色,肉眼可見到內部器官;表面光滑,前端尖細,後端較鈍,呈矛狀;體長5~15毫米、寬1.5~2.5毫米。腹吸盤大於口吸盤。睪丸兩個,近圓形或稍分葉,前後斜列或並列於腹吸盤之後。睪丸後方偏右側為卵巢和受精囊,卵黃腺呈小顆粒狀,分布於蟲體中部兩側。蟲體後部為充滿蟲卵的曲摺子宮。
蟲卵呈卵圓形或橢圓形,暗褐色,卵殼厚,兩側稍不對稱;大小為38~45微米X22~30微米。蟲卵一端有明顯的卵蓋,卵內含毛蚴。中華雙腔吸蟲蟲體扁平、透明,腹吸盤前方體部呈頭錐樣,其後兩側較寬似肩樣突起;體長3.5~9.o毫米、寬2.63~3.09毫米。兩個睪丸呈不正圓形,邊緣不整齊或稍分葉,並列於腹吸盤之後。睪丸之後為卵巢。蟲體後部充滿子宮。卵黃腺分列於蟲體中部兩側。蟲卵與矛形雙腔吸蟲卵相似。

診斷要點

臨床症狀羊的症狀表現因感染強度不同而有所差異。輕度感染的羊通常無明顯症狀。嚴重感染時,則表現為可視黏膜黃染,頜下水腫,消化紊亂,下痢並逐漸消瘦,甚至可因極度衰竭而導致死亡。
剖檢變化剖檢的主要病變為膽管出現卡他性炎症變化和膽管壁肥厚;膽管周圍結締組織增生;肝臟發生硬變、腫大,肝表面形成瘢痕;膽管擴張。實驗室檢查主要依靠糞便水洗沉澱法查出蟲卵,或對死羊進行剖檢,在膽管,膽囊內找出蟲體做出診斷。

防治措施

治療對於病羊可採用下列藥物治療。
1.海濤林該藥是治療雙腔吸蟲病最有效的藥物,安全幅度大,對懷孕母羊及產羔均無不良影響;劑量按每千克體重40~50毫克,配成2%懸浮液,經口灌服。
2.丙硫咪唑劑量按每千克體重30~40毫克,口服。
3.六氯對二甲苯(血防846)劑量按每千克體重200~300毫克,口服。
4.噻苯唑劑量按每千克體重150~200毫克,口服。
5.吡喹酮劑量按每千克體重65~80毫克,口服。
預防與肝片吸蟲相同,應以定期驅蟲為主,同時加強羊的飼養管理,以提高其抵抗力;對糞便亦應進行堆肥發酵處理,以殺滅蟲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