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紋石鴴

雙紋石鴴

雙紋石鴴(B. bistriatus),屬鴴形目、石鴴科動物,棲息於熱帶美洲。

基本信息

簡介

雙紋石鴴雙紋石鴴

雙紋石鴴(B.bistriatus)棲息於熱帶美洲。它屬鴴形目(Charadriiformes)、石鴴科(Burhinidae)。

石鴴科(學名Burhinidae)是鳥綱鴴形目的一個科。主要分布於熱帶地區,有些物種也分布於溫帶的歐洲和澳大利亞。

石鴴是多種濱鳥的統稱。形似勺鷸,長35∼50公分(14∼20吋),羽衣褐色,不鮮豔,喜棲於多石的荒地。腿長,淡黃或淡綠色,跗間關節處增厚,故英名意為厚膝鴴。

分類

歐洲亞洲非洲澳大利亞、中美和南美洲共有9種石鴴。

石鴴石鴴

頭大且寬,故南非俗稱大頭鴴。眼大,黃色。嘴尖膨大。多夜間活動,黃昏時,發出嗚咽般或鴉鳴般的叫聲。主要以甲蟲和蠕蟲為食,但亦吃甲殼動物、和鼠類。善飛行,但通常在地面上,低著頭迅速地跑來跑去。每窩產卵2枚,卵大呈橢圓形,產於地面的巢內。

鷗石鴴(Burhinusoedicnemus)在英國稱為諾福克鴴,在南歐到印度北非一帶繁殖。

水石鴴(B.vermiculatus)產於熱帶非洲,被稱為水大頭鴴。

雙紋石鴴(B.bistriatus)棲息於熱帶美洲。

大頭鴴(Esacusrecurvirostris,即石鴴、礁厚膝鴴或反嘴石鴴),見於印度沿海河流中。

澳大利亞產海灘石鴴(Orthorhamphusmagnirostris,即大嘴石鴴)。

形態特徵

雙紋石鴴體大(41厘米)的黃褐色鴴樣鳥。黃色的眼睛大而凝神,多取臥伏姿態。翼上白色橫紋的邊緣上褐而下黑;飛羽合攏時成黑色,飛行時具兩道白色條帶。虹膜-黃色;嘴-黑色,嘴基黃色;腳-黃色。雙紋石鴴快速尖厲的pick-pick-pick-pick-pick哨音;以較緩慢的pick-wick,pick-wick音收尾,重音在第二音,略似杓鷸。也作單個笛音,緩慢重複。

生活習性

棲於開闊乾燥而多灌叢的多石地帶。有時成小群活動。白天休息,黃昏及夜晚很活躍。臥伏地面時頭平伸。石鴴的窩通常修築在樹下,一般選擇在有朽木、草和灌木叢的地方。叢石鴴喜歡肉食,昆蟲、蛙、蜥蜴和蛇都是它們的最愛,有時候它們也吃一些植物。叢石鴴在白天活動和覓食,也有個別的會在月色皎潔的夜晚出來活動。叢石鴴的產卵期一般都在澳大利亞的春季,即在8月下旬到12月中旬。在澳大利亞北部,可能會晚一些。叢石鴴一次產卵2枚,由雌鳥和雄鳥輪流孵化,孵化期在25天左右。

分布狀況

分布範圍:南歐、北非、中東至中亞。分布於各大陸溫,熱帶地區。在中國非常罕見。指名亞種為留鳥,分布在西藏極東南部高可至海拔1000米;於廣東沿海有迷鳥記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