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亭

雒亭

雒亭,是陝西省商洛市在秦代“上雒縣治”所瞎的“上雒亭”的簡稱。

雒亭,秦、漢建制名和陶製品產地名。出自2000年在商洛市商州區寒川佛誕公園下孝義古上雒城前劉二村所發掘出帶有"雒亭"銘文的陶罐。是《秦朝上雒建治的發現》中秦朝關中內史所轄的上雒縣治“上雒亭”建制的縮寫和縣治轄亭簡稱。
除此之外,也是戰國時始在鄰接他國處設亭的一種形式。(置亭長,任防禦之責。)
雒,此雒特指上雒。是秦延續戰國魏,魏沿春秋晉的建制。晉前上雒為上鄀,即《唐代漕運終極碼頭的發現探源》所指的古方國城上鄀,即今商洛市商州區寒川佛誕公園下的孝義古上雒城遺蹟。《<水經注>上雒新論》載:鄀、雒、洛地方方言為該地相同的一個發音“luo(洛、雒音)”而沿用和置換通假至今。所以鄀城,叫“雒城”“洛城”。“鄀水”叫“雒水”“洛水”是自古鄀國文化的延續流傳。並非學名“洛水”“雒水”“丹水”。史記有載:“鄀在鄀水之上”,也就是“雒在雒水之上”和“洛在洛水之上”之源。也就形成以城域命名的習俗特點,所以,洛城前的水叫洛水,《續修商志》《丹鳳縣誌》載:州城前的水叫州河;龍駒寨前的水叫“寨河”,與《古上洛探秘》一樣。都是非學名河流的俗稱。
亭,周代就有亭,是設在邊防要塞的小堡壘,設有亭史。到了秦漢,亭的建築擴大到各地,成為地方維護治安的基層組織所使用。“魏晉南北朝時,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驛。之後,亭和驛逐漸廢棄。但民間卻有在交通要道築亭為旅途歇息之用的習俗,因而沿用下來。也有的作為迎賓送客的禮儀場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設定一個,十里為長亭,五里為短亭。同時,亭作為點景建築,開始出現在園林之中。”
亭長:亭設亭長。
屬於低於縣一級的行政建制長官,級別相當於現在的小鎮鎮長和大鄉的鄉長。亭長又稱公。《漢書》記載:“亭有兩卒,一為亭父,掌開閉掃除;一為求盜,掌逐捕盜賊”。
但是,都亭、縣亭(直轄)與一般縣級亭顯然不同。
周偉洲先生的《新發現的秦封泥與秦代郡縣制》載:
“鹹陽亭印《漢書·百官表》云:“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關於漢承秦的縣制,縣以下的行政單位,國內學者大多以為縣以下是鄉,鄉以下為里;亭僅作為縣之屬吏,其掌職如《後漢書·百官志》所云:“亭有亭長,以禁盜賊”;衛宏《漢舊儀》亦云:“設十里一亭,亭長、亭侯;五里一郵,郵間相去里半,司奸盜。亭長持三尺板以劾賊,索繩以收執盜。”劉邦就曾任秦泗水亭長(《史紀·高祖紀》),仇鑒為蒲亭長、王tún為大度亭長、李充曾署縣都亭長等(見《後漢書》七九《仇覽傳》;同書卷八一《王tún傳》、《李充傳》)。亭長屬吏,除上述亭侯外,還有兩卒:“其一為亭父,掌開閉掃除;一為求盜,掌捉捕盜賊。”
 封泥“鹹陽亭印”,當指秦京師鹹陽縣屬之亭,漢代又稱京師縣亭為“都亭”。又鹹陽近來出土陶器上之陶文有“鹹亭”、“焦亭”、“欐亭”、“杜亭”等,此皆為鹹陽或杜縣所屬之亭。”
上雒亭、雒亭因之。
至於在唐代新商州城前西五里有“商於驛”是否是原“商於亭”演變而來。因為有的學者認為:商於不是路徑,是地域。而且商鞅所轄十五邑應是秦國轄區武關(丹水老武關,在少習山前,今商洛市商南境內---zenmax福凸注)內之邑的觀點爭論有關。此地唐代留下的驛站;洛源驛、牡羊店子、四皓驛、等是不是原來秦漢上雒城留下來的亭的名稱值得深思。
當然,秦漢之“亭”還有亭舍之亭,即指公共建築而言,又稱“郵亭”,為交通驛站之用;也有市肆之亭,或稱“市亭”,指市場或交易中心等。
發現“雒亭”銘文的意義:
“上雒亭”和“上雒城”緊鄰為一。如同秦時的“鹹陽”和“鹹陽亭”一樣不可分開。更不會“上雒亭”和“上雒城”相距六十至七十里而避開其它亭;就是說,《陝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商州寒川佛誕公園下孝義漢城(秦十五年)就是上雒城。
“雒亭”陶罐文物挖掘出土之地和“陶罐文物銘文雒亭”,再一次證明了“雒亭”就是“上雒亭”,“上雒亭”就是“上雒城”的縣亭。是迷失的今商州和商洛地域治所之祖始,揭示秦及戰國上雒城池治所的存在和位置。也是《古上洛探秘》發現之源。解開了上雒城地點,和今商州城之前古上洛城池之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