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作者:馮爾康
出版社:中華書局
圖書簡介
馮爾康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清史專家,其早年所著《雍正傳》至今仍為關於雍正帝生平的必讀之書。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與台北故宮博物院60年來首次合辦展覽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在台北開展之際,為襄助這個兩岸文化合作的盛舉,馮爾康先生再次走筆,傾盡畢生心血,採用普通讀者前所未見的史料,以嶄新的視角,通俗平易的敘述,從雍正帝的性格、學識入手,分析其為政、為人方式的必然性,透過重重歷史謎團,生動勾勒出一個有血有肉,性格複雜多面的雍正形象。書中配有大量精美的雍正朝歷史圖片,其中不少為首次披露,更有22幅整面彩圖。
編輯評論
還原話題皇帝”原貌 呈獻一個真實雍正 ——中華書局最新推出《雍正帝》 本書主要特色 1. 一幅雍正帝的自畫像”。作者儘量
避開大家反覆引用的雍正帝史料,首次大量將雍正帝的滿文及漢文朱批、朱諭披露給普通讀者,用雍正帝自己的筆觸描摹雍正帝的歷史
面貌,生動而真實;並根據一些歷來被人忽略的細節、小事,合情合理地論證宮廷鬥爭中微妙的人際關係和幾近堙滅的宮闈秘聞。
2. 走出帝王情節,還原真實雍正。雍正帝是中國歷史上爭議很多的一個人物。作者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從性格、教育背景這兩個對個人
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出發,探究雍正朝歷史的必然走向;在雍正的御筆朱書中、在雍正朝種種讓人稱奇的文物中,探尋人性,還原話題
皇帝”的原貌。 3. 大量珍貴圖片直觀地展現了雍正帝的生活情趣和內心世界。全書精選近200幅圖片,其中包括罕見的雍正一生各個
時期,各種服飾(洋裝、道裝、佛裝等),各種姿態(耕田、執筆、渡海等)的畫像、雍正朱批和諭旨以及撲朔迷離的《美人圖》。多
幅《雍正帝行樂圖》所反映出的,顯然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那個冷酷、殘忍的鐵血皇帝。
作者簡介
馮爾康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清史專家,其早年所著《雍正傳》至今仍為關於雍正帝生平的必讀之書。
目 錄
開篇
第一節 雍正帝小檔案
第二節 雍正帝的座右銘:“為君難”
一、 鑄造“為君難”寶印
二、 “為君難”觀念的淵源
三、 “為君難”的核心內容
四、 虔誠的“敬天法祖”觀念
五、 各種祭祀天祖的活動
六、 體諒臣下與勇於認錯
七、 強調君臣以誠相待
八、 對臣工的要求
九、 以民為本,推行教化
第三節 雍正朝的君臣關係
一、 雍正初年的股肱之臣
二、 雍正六年《古今圖書集成》的受賜者
三、 雍正末年的寵臣及顧命大臣
四、 異乎尋常地關愛臣工
五、 肆意辱罵臣工的劣行
第四節 雍正帝的學識與政策、政事
一、妙解經典,重農敦本
二、對康熙帝政策的繼承與革新
三、雍正朝的“學習”秋猘
四、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
五、曾靜投書案與全新的國家認同觀
六、留養承祀:死刑犯裁決的新類型
七、兼顧法與情的朝審
八、《聖諭廣訓》與民間社會的情況
九、“異端”新解
十、君臣同樂的重陽節賦詩會
十一、雍正帝的著述
第五節 雍正帝的性格與養生之道
一、不知疲倦的工作狂
二、複雜多面的性格
三、敏銳的洞察力
四、細緻入微的作風
五、雍正帝的年節
六、雍正帝的五十大壽
七、雍正帝的藝術情趣
八、雍正帝的養生之道與身體狀況
九、研製丹藥與服藥
第六節 雍正帝的歷史地位
一、從乾隆初政看雍正帝的改革
二、雍正帝改革的歷史意義
三、成功改革家雍正帝
四、雍正帝挨罵的深層次原因
參考書目
後記
基本信息
·語言:簡體中文
·出版時間:0000-00-00
·版次:0
·總頁數:
·字數:
·ISBN:9787101070279
·大小:
·裝禎:簡裝
·紙張:膠版紙
圖書摘要
比這三位阿哥獲得更高級別賜書的是福慧阿哥。他是雍正帝第八子,生母年氏皇貴妃,出生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此時八歲。雍正帝對這個兒子鍾愛異常。在一封給年羹堯的手諭中,談罷政事敘家常,寫道:“爾父前月見面,竟到胖了,甚健好;貴妃、福慧俱上好,總不必一點繫念於都中。”(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世宗朱諭”第十二函)這時,人們可以說,福慧受到特別愛護,是因為母親是年貴妃,並有年羹堯這樣的舅舅。可是到了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年貴妃已亡故兩年半,年羹堯也早出事自戕,由此可見,雍正帝對福慧的喜愛是真誠的,而非勢利的。
從賜書的情況來看,雍正帝心目中的福慧,地位在他的兄長弘曆、弘晝之上;而且從賜書的行為來看,這是宣示於眾人的,令人得知福慧阿哥的地位高過弘曆阿哥、弘晝阿哥。這事有點蹊蹺,其時弘曆、弘晝都是十八歲的成年人,奉命辦過差事,得書的等級竟然不及幼弟,不知他會怎么想,難道不心酸?沒有不服氣的心情嗎?沒有嫉妒的心理嗎?特別是後來成為嗣子皇帝的乾隆帝,其時心情一定非常複雜!這是可以想像的。如果福慧沒有在得到賜書後的三個月死亡,未來的皇帝還是弘曆(乾隆帝)嗎?雍正帝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宣布秘密立儲法,並將親書儲君名字的檔案貯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這儲君是弘曆嗎?從雍正帝對福慧的態度分析,筆者不由得不產生疑問。然而,這種宮廷秘事,今天已無從查考了。(以上引自《雍正帝》第三節 雍正朝的君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