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集錦頭通是眾多頭通中的一種,是崑曲曲段連串起來並配以絲竹和打擊樂器進行吹拉彈唱的一種民間樂曲。
集錦頭通源於清乾隆(1736—1750)年間。當時平陽民間崑曲很流行,各鄉村每逢秋收之後,都有慶豐收演大戲的習俗,而且在一些人口密集鄉村,一次請來多個戲班演“斗台戲”。通常在戲開演前都要打頭通,俗稱“鬧場”。頭通一敲,觀眾便從四面八方趕來,頭通是告知觀眾,戲快要開演了。一般班社打的都是氣氛比較熱烈的鑼鼓頭通,如梆子頭通、西皮頭通、福建頭通、清水頭通等,唯有昆班的樂師們,別出心裁地聯綴了崑曲中最優雅而抒情的曲段,以笛子為主奏,配以二胡、板胡、三弦,以鑼鼓、鈸、湯鑼、雙鈴等相串其間,演奏之後,好評如朝,民間稱之為“集錦”,集錦頭通由此而生。
集錦頭通在浙南、浙西和閩北一帶廣為流傳,對民間音樂藝術及浙南地區民俗風情,具有借鑑和研究之價值。集錦頭通樂曲古樸、悠揚、清麗而動聽,深受觀眾喜愛,民間的亂彈、和調等戲班紛紛仿效,民間的吹打班、宮觀廟宇大型道場以及農村紅白喜事也予演奏,三百多年來盛傳不衰,後人譽“集錦”為諸樂之尊。
曲牌、樂器
集錦頭通精選崑曲中最優美的八個曲牌:曲牌一七聲號、曲牌二想當初、曲牌三吾陣東向、曲牌四莫不是、曲牌五梵皇宮、曲牌六佛前燈、曲牌七穿破袈裟、曲牌八尾聲。
集錦頭通主要樂器有笛(橫笛)、嗩吶、板胡、二胡、三弦、琵琶、月琴、大阮、鼓板、梆子、牛皮鼓、湯鑼、小鈸、鑼、雙鈴等。
古曲今昔
近年來,外來文化對民間傳統戲曲衝擊較大,集錦頭通藝術空間越來越狹小。老一輩藝人相繼去世,年輕人習藝興趣不大,傳承乏人。如今會演奏集錦頭通的藝人越來越少,民間吹打班偶爾演奏集錦頭通也是丟三落四,很不完整。保護搶救集錦頭通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