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兒落帶過得勝令[雁兒落帶過得勝令·春花聞杜鵑]

雁兒落帶過得勝令[雁兒落帶過得勝令·春花聞杜鵑]

此曲運用白描手法,平易淺近,流暢自然。無一典故,無一華艷文詞,純用白話口語,讀之純乎天籟,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其表現手法賦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興,直陳其事,看似寫景,實則在於暗喻。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鮮明。另外,這支曲子全部是對偶句,卻銜接緊密,轉換自然,並不顯得生硬。除此之外,應該注意其中還運用了誇張,如把將“風景”比為“箭”。

作品原文

春花聞杜鵑, 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雲,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①。

茅苫三間廈②,秧肥數頃田。床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清新杜甫篇。

作品注釋

①趲(zǎn):趕快。

②苫(shàn):用草覆蓋。

作品鑑賞

運用修辭方法:①對偶,如“秋月”句對“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將“人情”比作“雲”,“風景”比為“箭”等;③誇張,將“風景”比為“箭”的同時又兼用了誇張的方法。

從歸隱角度看,這首元散曲寫了寫了兩個層次。

前四句為第一層次,主要寫嚮往歸隱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陰如箭之嘆,由鳥啼雁歸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後幾句為第二層次,主要寫嚮往中的隱居生活。其中又分為兩層,“留下”句至“秧肥”句為第一層,寫歸隱後的物質生活:“床邊”之後的幾句為第二層,寫歸隱後的精神生活。

這首元散曲著重在慨嘆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歸隱,擺脫名利羈絆,求得閒適自在。這就給作品塗上了一層消極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卻透露出作者其實並未忘情世事。

前四句是[雁兒落],後八句是[得勝令],因兩調音律可以銜接,而作者填完前調意猶未盡,故兼而連帶填後調,是謂“帶過”。

[雁兒落]寫嚮往歸隱的緣由。開頭兩句是說,春暖花開不久,杜鵑鳥就來送春了。秋月正好時,飛燕卻要回去了。這一聯形容大好時光之短促。動詞“聞”“看”,反映作者的觸景傷情。第三、四句寫人情世態變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寫了歲月流逝,人生無常,人情冷暖,世事滄桑,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苦悶,也隱約地反映了作者對元代不合理社會的不滿情緒。同時,也為後面的正面鼓吹歸隱提供了依據,作了有力的鋪墊。

[得勝令]寫田園隱居生活。歌頌村居生活,極力渲染歸隱的樂趣。不再付出買花的錢,趕緊走入種著桑樹的田園。住的是茅草蓋項的三間大屋,吃的是數百畝肥沃田裡長出來的糧食。床邊放著書,悠閒地躺在床上讀……其中表達了作者作者對陶淵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處於異族統治下未能積極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園的痛苦心理。

作者簡介

吳西逸:生平不詳,曾當過小官,終看破紅塵歸隱。此曲為歸隱前後所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