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概況
地方民樂
西峰地處董志原腹地,董志原周圍溝壑縱橫,溝、原、梁、峁獨居。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相對穩定的文化空間,孕育滋生了內涵獨特的隴東嗩吶這一鄉土民族民間藝術。其獨特的曲牌音樂體系、龐大的演奏群體、廣泛的民俗套用、濃郁的地方風格、悠揚悅耳的眾多曲牌,成為我國民族音樂中的一個獨特樂種,以西峰為中心,分布在周邊慶城縣、環縣、合水縣、寧縣、正寧縣及鎮原縣部分鄉鎮。
發展歷史
隴東嗩吶在明代就有流傳,有四百年的發展歷史,從清代開始逐步成熟至民國達到興盛。建國初又有了新的生機;“文革”期間卻被當作“四舊”掃除,逐漸沉寂;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文化部門開始修撰集成,進行挖掘搶救,隴東嗩吶重新得到復甦;八十年代初至今為振興變革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改變了過去口傳心授的傳承方法,實現了樂器規範化,演奏曲目統一化的目標,改變了過去“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的狀況,樂手們可以隨意搭班,相互交流,提高了演奏技藝,以全新的姿態活躍在隴原大地。1999年西峰區嗩吶演奏的新創曲目《披紅掛花》在第九屆全國“群星獎”甘肅參評節目選拔賽中獲三等獎;2002年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來慶陽演出,特意邀請100人的什社嗩吶隊伍參加,2005年第四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開幕式上,西峰區組織了什社80人的嗩吶方隊進進了展演。
優秀作品
隴東嗩吶,經過百年的演變,它的主要作用是活躍和滿足了窮鄉僻壤廣大民眾的文化需求。表現為每逢娶媳嫁女,喪葬祭奠、鄉村廟會、節慶典禮、新居喬遷、賀壽、給嬰兒過滿月等民間活動為其助興,表現民間民俗活動的廣泛性。隴東地區紅白事中的“接請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闖帳”、“請靈”、“出門告”、“家祭”、“朝奠”、“請先生”、“請客”、“跑報”、“樂祭”、“游食”等繁雜的禮儀活動中總是樂手在前,鼓樂先起,具有領先特徵。西峰隴東嗩吶融民間文學、民間器樂、民間禮儀習俗、風土人情於一體,具有稀有珍貴的價值。
隴東嗩吶經歷史融鑄,形成了眾多的優秀曲牌,主要有《壯元遊街》、《地里兔》、《秋季生》、《終難山》、《刮地風》、《大擺隊》、《鴨子拌嘴》、《十里亭》、《放風箏》、《孟姜女》、《哭顏回》、《雁落沙灘》、《苦龍哭海》等不下百種,歡快處讓人不禁喜笑顏開,悲傷處使人難免珠淚滾滾。新中國成立後,嗩吶藝人們又吸收改造了民歌,優秀的革命歌曲如《軍民大生產》、《擁軍花鼓》等曲調,更加豐富了其藝術表現力。
名譽記錄
1999年西峰區嗩吶演奏的新創曲目《披紅掛花》在第九屆全國“群星獎”甘肅參評節目選拔賽中獲三等獎;
2002年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來慶陽演出,特意邀請什社嗩吶隊100人為全國電視觀眾表演;
2005年第四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開幕式上,西峰區組織的隴東嗩吶方隊進行了精彩的展演;
2006年,隴東嗩吶藝術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8年,隴東“浪嗩吶”被選為中國文聯春晚節目;
2009年,隴東嗩吶在首屆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開幕式上的表演獲得中外賓客的一致好評;
嗩吶溯
概述
隴東嗩吶是以嗩吶為主奏的民間吹打樂,也稱鼓吹樂。距今有四百多年歷史,經歷代藝人的不斷繁衍發展,其獨特的曲牌音樂體系、廣泛的民俗套用和濃郁的地方風格成為中國民間音樂中一個獨特樂種。隴東嗩吶曲牌內容豐富,自成體系,獨具風格,經普查採錄的有1200餘首,篩選編入《慶陽市民間器樂集成》達496首,這些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為器樂化程度較高的傳統曲牌類、民歌變奏類與地方戲曲相關類。
藝術形式
隴東黃土高原上的慶陽是西周先祖的發詳地。早在夏朝末年,農官不不滿朝庭衰敗,“率部族,奔戎狄(今慶陽)”。他們“行地宜、務耕種,教民稼穡”,凡十三代。慶陽境內的慶城縣東山上至今上有周祖陵,西峰區溫泉鄉有“公劉殿”遺址。周先祖在慶陽境內的活動為西周奴隸制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將純樸、仁厚的農耕文化留在了慶陽,《詩經》中的《七月》、《公劉》等詩篇都是描寫當時慶陽農耕生活的名篇。明朝慶陽籍詩人李夢陽有詩曰“慶陽亦是先王地”。周朝是以禮儀興幫而聞名史冊的。到了戰國時期,中華文化的奠基者之一孔子曾全力“復興周禮”。“禮”是世界文化中最早探索“人之關係”的文明,是最早確立人的尊嚴的思想之一,它滲透著現代文明曙光,至今仍放射著耀眼的光芒。慶陽以其“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存留著西周的禮儀遺風。其“仁禮”上有傳“八百里秦川比不上董志塬邊”,不是言其大,而是言其厚道地救過一幫在八百秦川沒有討得活命飯食的乞丐。對乞食者也是禮儀有加,禮儀之風就像日月輪迴一樣存在於隴東慶陽塬塬峁峁的家家院落,存在於樸實而淳厚的農人心中。
表現內容
神話、宗教和風俗是人類精神信仰的三大基礎。農耕文化十分發達的隴東傳承了極其豐富的禮俗傳統和地域民俗內質。據《慶陽志》記載:有節會風俗、人生風俗、交際風俗,信仰風俗、生活風俗、生產風俗、民性風俗等七大類。風俗是隴東慶陽人精神生活的基本內容,具有極為嚴格的程式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人生風俗也稱人生禮俗,是隴東人生命中的隆重儀式。一個人從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要過滿月、過周歲、結婚(出嫁)、慶壽、喪葬、過三年等等。嚴酷的自然環境和艱辛的生存過程使隴東人對“活著”更加摯愛,而摯愛的表達方式就反映在對人生過程中的這一個個重要事件的隆重儀式中。這既是一個人一生中張揚生命的場面,又是一次“酒神藝術”色彩濃厚的禮俗活動。因此隴東人的一生是伴隨著一次次禮俗活動而走完人生道路的。禮俗活動被隴東人用來外化和裝扮生命的價值和色彩,重視它,甚至誇飾它成重要事件。當嗩吶這種聲響宏亮的樂器傳入隴東的時候,它就和禮俗活動相得亦彰而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血肉聯繫。隴東人的一生離不開禮俗、禮俗離不開嗩吶,隴東人一生便離不開嗩吶了。一個人一生中,過滿月要吹嗩吶;過周歲要吹嗩吶;結婚(出嫁)、慶壽要吹嗩吶;喪葬、過三年都還要吹嗩吶。僅在“娶嫁”這個禮俗活動中,嗩吶運用的次數就達八次之多。從男方娶親開始,男方的娶親人帶一兩個嗩吶手在路上吹奏,家中留一兩個嗩吶手;到了女方家新娘上轎要吹奏感人的嗩吶樂曲;娶親的隊伍在道路上行進,嗩吶手也要吹奏;經過每一個村莊時嗩吶手也要吹奏,用樂曲告訴人們這是娶親的隊伍;新媳婦娶回來入洞房前,嗩吶手要先進洞房吹一圈,稱為“闖帳”,以防什麼“白虎占堂”等不詳;宴席開始後,新人向家人敬酒,嗩吶起樂,上一道菜換一個曲牌,宴習不散,奏樂不止;之後,女方家的人要回去,嗩吶手要吹著送出門外;在舉行拜大小儀程,(新郎和新娘按尊長次序給人磕頭),這時嗩吶也吹著熱情歡快的曲調……。其它人生禮俗及其社火、廟會等公共風俗活動中,嗩吶手按程式起著導引作用,都在表演著舉足輕重而不可替代的角色。嗩吶伴隨著隴東人的禮俗活動,伴隨隴東人的一生。因此,嗩吶這種民間樂器、在隴東有著深厚的生存土壤。
隴東悲情內質
到過隴東的人都會為這裡特殊的地形地貌而感嘆。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溝、塬、梁、峁等複雜豐富的地形地貌。而艱難的農耕生活就是在這樣的地形和更為嚴酷的節令條件下進行,深厚的農耕文化因此而形成並積澱。農耕活動是人的活動,人的活動是有生命的活動,有生命的活動就要抒發感受,抒發中產生了藝術。這裡近鄰陝北,相近的生存環境和生命感受產生了相近的抒情。陝北產生了民歌,隴東不但產生了隴東民歌、隴東歌謠、還有隴東道情、隴劇等藝術形式。而隴東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繡金匾》,以及由民歌改變的《東方紅》不但當年唱紅了解放區,而且以後唱遍了全中國。有歌的土地,必然是有音樂的土地。千百年來,黃土地上的人們一邊耕作,又一邊歌唱,歌唱自己對生命的感情,歌唱自己的喜、怒、衰、樂,從而產生了隴東的民間樂曲。
而這些樂曲按其來源大體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傳統的曲牌,如《終南山》、《擔水》、《黃鶴樓》、《辭朝》;第二種是與隴東地方戲曲音樂有緊密聯繫同名曲牌,如《元號令》、《水龍吟》、《水落玉》、《將軍令》等;第三種是由隴東地方民歌演變而來的曲牌,如《繡荷包》、《小放牛》、《九連環》、《珍珠倒捲簾》等。這些樂曲在隴東總共有400多首。
嗩吶從明朝傳入隴東以後,就成為隴東人民抒發感情,吶喊生命,傳承樂曲的一種基本的樂器。
那些平時與父老鄉親們一道,吆著犁地的牛,喊著秦腔或者民歌的漢子們,遇上紅白喜事,放下手中的犁耙,拿上心愛的嗩吶,叫上夥伴們一道組成了“吹手班子”。走到一家家喜慶或悲哭的院落,把事主家的感受和他對生命的情緒透過那一個銅製的嗩吶頭,或雄宏蒼涼,或細膩柔慢地吹向天空,吹到溝梁,吹進隴東人粗壢的耳膜,鋪在他們那顫動了心田上,紮下那歌哭的根。紅事上可聽到《狀元遊街》、《粉紅蓮》、《地里兔》《鬼推磨》、《寄生草》、《雪花飄》、《十二道春》、《太平年》、《相親》、《四頁瓦》、《張良賣布》、《得勝回營》。那熱鬧、豪放的樂曲,就是隴東人心靈上的“喜神”。白事上則可聽到《雁落沙灘》、《抱靈牌》、《抑春》、《祭靈》、《弔孝》、《哭長城》、《悲調》、《反平調》、《哭皇天》、《觀影譜》、《奠酒詞》、《抑金娘》等,那痛苦悲愴的曲調,就是隴東人千百年來生命中所積澱了悲苦之情。黃土地上這些土生土長的泥腿子藝術家,就這樣把隴東的民間樂曲一首首地耳聽心記的傳承下來,並且在不懂樂譜的情況下,嗩吶手一代傳給一代。四百多年來,代代相傳,從不間斷。並且逐漸發展成為一支六千多人的龐大的音樂隊伍。他們吹奏在隴東的溝溝塬塬上,滋潤著、活泛隴東人乾竭的心田,
歷史定位
隴東嗩吶已經成為一個民間音樂藝術的活化石和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