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巴村

隴巴村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貢嘎縣甲竹林鎮雅江北岸,這裡原來是一個貧困的漁村

基本信息

西藏山南地區貢嘎縣隴巴村

隴巴村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貢嘎縣甲竹林鎮雅江北岸,這裡原來是一個貧困的漁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與外界來往靠幾隻漁船,人均收入僅有三四百元。2001年,搬遷後的隴巴村,交通便利了許多,2006年,在當地政府的引導扶持下,隴巴村農牧民民眾找到了一個好的增收項目—開發江北豐富且質優的石頭資源。2006年8月份,通過村民集資一半,國家扶持一半的方式,籌資135萬元,在村東的大山上開起了採石場,全村4個組50多名勞動力在採石場幹活,找到了穩定的就業方式。
石頭開採出來就是寶。由於採石場距拉貢公路不遠,交通便利,且價格便宜,再加上安居工程實施以來,塊石需求量大增,隴巴村加工的塊石十分暢銷。幾個月來,隴巴村加工的塊石就賣出了13萬塊,收入達30多萬元。2006年隴巴村人均純收入達到3400元,比上年增加了800元,僅採石一項就為每戶增加500多元收入。
隴巴村村村民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隴巴村成了全區典型的脫貧致富村。

雲南省玉龍縣塔城鄉隴巴村

村情概況

隴巴行政村隸屬玉龍縣塔城鄉,地處塔城鄉南邊,距塔城鄉政府所在地9公里,到鄉政府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城158公里。轄拉市落、臭水台、拱給、波托、著落等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43戶,有鄉村人口1401人,其中農業人口1401人,勞動力101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50人。 全村國土面積49.6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350米,年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930毫米,適合種植小麥、玉米、烤菸、芸豆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2583畝,人均耕地1.8畝,林地60000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7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6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烤菸、芸豆為主。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8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3%)。有343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9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和8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9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87戶(分別占總數的85%和54%)。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9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7輛,農用運輸車4輛,拖拉機54輛,機車3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0畝,有效灌溉率為1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4畝。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全村有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0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5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4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5.5萬元,占總收入的52.53%;畜牧業收入76萬元,占總收入的27.4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20頭,牛46頭,肉羊550頭,家禽3000隻);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11萬元,占總收入的3.97%;第二、三產業收入35萬元,占總收入的12.64%;工資性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3.61%。農民人均純收入156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烤菸、芸豆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0人(占勞動力的86.96%),在省內務工32人,到省外務工8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3人,少數民族黨員53人,其中男黨員51、女黨員2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拉市落、臭水台、拱給、波托、著落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0個,團支部0個,共有團員88人。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石鼓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第四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公里,距離中學2.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1人,其中小學生28人,中學生13人。
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56.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00元(人均0.00元),一事一議籌勞62個(勞均1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9.36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社會公益事業籌資籌勞情況;財政對農民補貼情況;民政救濟情況等。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居環境差,宅基擁擠;公益事業基礎建設薄弱,人畜飲水水源不足,飲水管網嚴重老化,急需改造;農村電網沒有進行農網改造,用電安全難以保證;鄉村道路晴通雨阻;村內道路硬化程度較低,需要完善;村內排水溝渠、垃圾池、公廁、文化娛樂場所等急需建設,村容村貌差,須待整治,民眾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發展畜牧業及二三產業。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標,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民眾思想文化整體素質的提高,大力推廣農村實用科學技術,積極發展農村畜牧產業,努力提高牲畜養殖科學技術含量,提高養殖效益。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583畝(其中:水田233畝,旱地2350 畝),人均耕地1.8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烤菸、芸豆等作物;擁有林地60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4畝,主要種植核桃、青梅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35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1500畝;荒山荒地2000畝,其他面積7995畝。

人文地理

歷史上,塔城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和重鎮之一。茶馬古道既是一條經濟走廊,又是一條文化走廊。它不僅促成了西南邊疆的繁榮,它還在增進藏、納、漢、白等民族間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促進民族的團結進步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塔城多姿多彩、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多個民族共融、多元文化和諧發展的地方,是麗江著名的“ 東巴聖地”和“歌舞之鄉”。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5.5萬元,占總收入的52.53%;畜牧業收入76萬元,占總收入的27.4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20頭,牛46頭,肉羊550頭,家禽3000隻);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11萬元,占總收入的3.97%;第二、三產業收入35萬元,占總收入的12.64%;工資性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3.61%。農民人均純收入156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烤菸、芸豆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0人(占勞動力的86.96%),在省內務工32人,到省外務工8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43戶,共鄉村人口1401人,其中男性747人,女性654人。其中農業人口1401人,勞動力1016人。該村以納西族為主,其中納西族1296人,白族103人,其他民族2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占人口總數的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59人,參合率97%;享受低保8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為9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9公里。該村建有公廁0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0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0個,人畜混居的農戶85 戶,占農戶總數的24.7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