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社火

隴南社火

隴南社火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現象,從漢代的燈節逐漸演化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在《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有“輕薄行歌過,顛狂社舞呈”的詩句。對此,他解釋說:“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後來,清人李斗在《揚州畫舫錄·卷九》中也說:“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於城東蕃厘觀,令官妓扮社火:春夢婆 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隸二,春官一。”社火集中展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它涉及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武術、戲曲、工藝美術等眾多藝術門類。

起源

隴南社火 隴南社火

社火流傳之久之廣眾所周知,由於它緣自於最根本需求,勞動人民自我表演自我欣賞、自我娛樂、自我陶醉,因此在中國各地尤其是在農村廣為流行。人們通過它來表達歡樂、恭賀、喜慶、熱鬧的氣氛。可以說社火的發展既是經濟文化的一種反映,也是政治經濟的一種表現,它和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緊密的聯糸在一起。隨著人們的生活環境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發展,過去單一的生活早已成為歷史,人們複雜的意識形態使社火活動也開始複雜起來,內容和形式上更加豐富,由於地域民俗民情的不同,各地的社火都具有非常濃郁的地方特色。

隴南社火的起源,主要源自於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花燈戲和高山劇,已有千百年的歷史了。

隴南的社火,通常從每年農曆的正月初六開始,一直要鬧到正月十六日結束。過去傳統社火隊,是由一個村子或幾戶推出的組織的龍燈、掌燈、鑼鼓、高蹺、小蹺、旱船、獅子、秧歌等就地或串村、串戶表演,而今,其規模越來大,漸漸地擴大到聯合形式的幾百人乃至幾千人,幾十個品種的長龍社火隊,而且越來越講究聲勢和氣魄,雄赳赳氣昂昂,場面震天動地,吸引和召喚力越來越大。

現狀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隴南社火,正在傳統的基礎上開始孕育萌生展示生產、炫耀生活的文化藝術大集會和大比賽,其目的性有樂有教有意願。結合現代生產中心任務,一些新型社火歌舞說唱節目和生產廣告節目更是難以統計清楚。而且,民眾把一些音樂、書畫、生產等活動也夾在社火隊伍之中,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像彩車、彩塑、剪紙、人物造型、發明創造、科學展望、體育健美、民樂、管弦樂隊等等,都給染上濃濃的傳統民俗藝術色彩,和傳統節日相映生輝,遠遠衝破了傳統社會範圍,這也恰恰適應了人們精神生活上需要,達到了人們鬧社火的目的。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社火本是民眾自發地進行的一種集體活動,沒有嚴格的條律,按照自我意識進行的以愉悅為目的社會團體活動。任何的民間藝術形式都可以借鑑利用,任何能夠表達他們感情的藝術他們都可以表現,這就為社火活動開闢了無限廣闊天地。近幾年來,隴南地區社火遍地興起,各農村鄉鎮、教育糸統、農牧糸統、廠礦企業,一組織就是幾萬人的社火隊,浩浩蕩蕩進城區,觀眾人次高達數百萬,而且隴南民眾已形成了一種觀念,過年不鬧社火就不像過年的樣子,可見社火在民眾的印象有多深、多廣、多大。

當然社火的價值實質並不完全在於這個表面形態,且通過這種表面形態,從表演的內容上,隴南的社火集情與技藝為一體,既有細膩的情趣表演,又有高超的技巧表演,使人看後回味無窮。就音樂特點而言,隴南社火一般是以動作為主,音樂為副,音樂始終為動作服務。如音樂節奏的快慢,要遵從於動作的需要,不同的動作需奏出不同的節奏,音樂唱段上,曲調上多吸收當地民歌,個別還運用現代的西洋樂,經過多年流傳,在當地風格民情的影響下,再經藝人的加工,就成為別具一格的歌調,詞的內容大多以吉祥,喜慶為主,加以勸善、行好,邊演邊唱,使社火氣氛更加豐富多彩。

隴南社火,種類繁多,花樣齊全,下面就簡單介紹高蹺、龍燈、獅子舞、威風鑼鼓幾種表演形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