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書取名《隱喻認知功能探索》,把重點放在隱喻的“認知功能”上,以區別於其修辭功能。“探索”是一個過程,主要指西方學者對隱喻認知功能的探索。第一章首先回顧了西方思想家的有關論述和思考。沒有前人這些理論上的探索,就不可能出現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隱喻熱和認知語言學思潮。近年來,西方隱喻研究由抽象思考轉入具體分析,著述繁富,令人目不暇接。限於著者的水平和閱讀興趣及範圍,只能“自以為是”地擷其要文要義進行歸納介紹。我認為,要比較完整地理解隱喻的認知機制,有幾位學者的理論觀點不容忽視。首先是萊考夫的“概念隱喻”理論(見第三章)。他與詹森合寫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大量的實例和嚴密的推理,無可辯駁地論證並確立了隱喻是“用一個事物來理解另一個事物”的命題,把隱喻研究從象牙塔里解放出來,同時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開啟了一扇大門。著者在書中總結了萊考夫的主要觀點,結合漢語實例進行印證分析,並在隱喻系統性解釋上,根據自己的理解,增加了用一個源域概念理解多個對象概念的內容。其次是英德克亞的互動理論(見第四章和第五章)。如果說萊考夫讓人們相信隱喻是認知的機制,英德克亞則進一步告訴人們其內在工作原理。他明確劃分了認知的層次性,界定了隱喻的不同類型,將概念擴展為概念網路,清楚地描寫了隱喻的創造機制。另外,吉伯斯(Gibbs)和玻爾森(Persson)在隱喻理論套用方面的探索也給我們不少啟迪(見第七章和第八章)。理論只有在套用中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
本人在書中嘗試運用隱喻理論對語言現象進行探索。在第六章提出了語言和文字起源的“隱喻說”,算作一家之言;在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別從認知隱喻角度對翻譯和外語教學提出了初步見解,當然還不是成熟或完善的套用理論體系,但提出來討論、研究還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書中的部分章節曾在《外國語》、《外語與外語教學》等學術刊物上發表,收入本書時都做了較大的增刪改動。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西方思想家對隱喻認知功能的思考
一、古典理論
二、維柯:“理據就是隱喻”
三、盧梭:“語言在最初是隱喻的”
四、卡西爾:“原始人用隱喻思維”
五、理查茲:“隱喻無所不在”
六、布萊克:相互作用論
七、雅可布遜:聚合/選擇說
八、沃爾波魯格:心理轉換
九、利科:“隱喻創造意義”
第二章 隱喻:從修辭格到認知
一、修辭學意義上的隱喻
二、比喻辭格的隱喻認知共性
三、DM(dead metaphor)的啟示
第三章 概念隱喻與概念整合
一、萊考夫其人
二、“概念隱喻”的含義
三、辭格是概念隱喻的不同類型
四、隱喻概念的系統性
五、體驗哲學
六、概念整合理論
第四章 隱喻的界定與相似性
一、隱喻的界定
二、隱喻與類比
三、相似性創造的可能性
四、相似性創造的必要性
第五章 隱喻的投射機制
一、範疇化認知
二、表象世界和符號世界
三、建構主義的認知互動
四、隱喻中的認知關係
五、隱喻的投射機制
第六章 隱喻與語言闡釋
一、隱喻與語言文字的形態發生
二、隱喻與一詞多義
三、隱喻與社會文化意識
第七章 核心語義與隱喻意義
一、字面意義與思維方式
二、語義的指稱
三、語義的特徵
四、詞語的定義
五、歧義、多義與創新辭彙
六、範疇理論與詞義
第八章 圖示隱喻與語義互補模式
一、圖示與隱喻
二、語義成分與原型理論圖示
三、隱喻化圖示模式的意義
四、語義三角的隱喻解釋
五、隱喻與言語交際行為
第九章 翻譯中的隱喻性認知
一、翻譯是一個認知過程
二、翻譯中的隱喻認知體現
三、相似性的二重性認知
四、翻譯理論本身的隱喻認知
第十章 隱喻與外語教學
一、隱喻是一種認知理論模式
二、隱喻是一種認知教學理念
三、辭彙層面的隱喻認知
四、語法範疇自身的認知
五、對象域描寫與語言技能
六、用已知理解未知
七、對“教學法”本身的隱喻認知
餘論
一、關於隱喻的普遍性
二、語義特徵問題
三、啟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