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

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

本書從文化史上的角度,對鐘磬銘辭加以深入探討。從鍾銘上記載列國音律的歧異,來看樂律思想的演進,說明漢代鐘律學形成的來龍去脈。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

湖北隨縣於一九七八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相當於楚惠卜五十六年(前433年)的編鐘群,共八組六卜五枚。鐘上錯金銘辭,標記音階名及樂律名,整套編鐘音域廣達五個半八度,可以旋宮轉調。銘文都二千八百餘字,伴出編磬亦有同類之銘辭。據實測鐘上準確發音,證明二千四百年前已存在十二律的完整體系,表現著複雜的旋律。

本書從文化史上的角度,對鐘磬銘辭加以深入探討。從鍾銘上記載列國音律的歧異,來看樂律思想的演進,說明漢代鐘律學形成的來龍去脈。作者饒宗頤教授曾三度訪問過湖北省博物館,對編鐘編磬作過實際考察。此書除對若干待定之古文字重新辨認之外,特別結合文獻與律呂資料,對樂律術語、五臀倍律的異名,以及一些樂律史上的問題試作說解。又從訓詁學的立場,根據金文所見鐘上字的命名,討論古代音樂美學的若干觀念。更涉及楚國樂學與琴藝,對《楚辭》上“勞商”的涵義提出合理解釋。與曾侯乙編鐘伴出的漆器上銘文,向來未有人研究,本書提供初步釋文,對古代樂理與天文的關係,亦獲得進一步的理解。

同時,本書還採用“本證”方法結合樂律分析來釋瀆鍾銘:曾憲通先生對甬鍾、鈕鐘的標音銘和樂律銘作出詳細而有系統的分析,旨在揭示二者的內部聯繫,對於通讀編鐘全銘頗有稗益。更從銘辭上音階名構成的體系加以研究,指出曾侯乙編鐘音階名的構成,足以五音為主體、以三度關係為紉帶的十二昔位體系。十二個半音與十二律兩兩相應,可以在任何一個音(律)上靈活自如地旋宮轉調,說明戰國初期的鐘律學,已在理論和實踐上達到極高的水平。書後附圖版和鐘磬銘辭的全部釋文及說明,並有詳細索引以備查檢。

饒宗頤教授,香港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榮休講座教授,現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及藝術系名譽講座教授。

曾憲通先生,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兼古文字研究室副主任,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副研究員。

目錄

曾侯乙墓鍾磬銘辭研究

前言

本論

一、說五聲及其異名

二、鐘磬銘中樂律術語通釋

三、論列國音律及律名多以鍾為號

四、從金文所見鐘上字,論古代音樂美學之基本觀念一一和與穆

雜論

一、十二律、七音與治洲鳩四均

二、楚琴及楚之樂學兼論琴準

三、論楚商、楚辭“勞商”與商角

四、曾侯乙墓漆器上二十文釋一論古樂理與天文之關係

附錄

一、古代聽聲之學與.協風成樂』說溯源

二、由曾侯鍾銘談古代的鐘律學

三、參考數據簡目

曾侯乙編鐘標音銘與樂律銘綜析

壹、曾侯乙甬鍾標晉銘與樂律銘淺析

弍、曾侯乙墓鈕鍾銘文與音律辨析

曾侯乙墓編鐘銘文音階名體系試釋

圖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