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磨房胡同

隨磨房胡同

隨磨房胡同是北京的一個胡同,明代叫隨磨房胡同,因姓隨的開的磨房而得名,北京以姓氏和職業、官爵甚至外號作地名的很普遍,許多以官爵和姓氏起名的街巷,從明清到現在都已改了名兒。

水磨胡同明代叫隨磨房胡同,因姓隨的開的磨房而得名。您能從這些地名聯想到人的姓氏嗎?

相關

有人說北京地名中有人名的街道和胡同很多,這是一種誤解,事實正好相反。目前京城以人名相稱的地名只有兩個,一個是張自忠路,一個是趙登禹路。這兩位都是抗日的愛國將領,“七七”盧溝橋事變時,張自忠是29軍38師師長,趙登禹是29軍132師師長。“七七事變”時趙登禹壯烈殉國,張自忠在1940年襄樊戰役中犧牲。抗戰勝利後,人們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將領,將東城的鐵獅子胡同命名為張自忠路,將西城的南溝沿命名為趙登禹路。
跟這兩條路同時命名的還有麟閣路,這是為紀念“七七事變”中壯烈殉國的佟麟閣將軍起的地名,佟將軍時任29軍北平南苑駐地指揮官,麟閣路在後來的市政擴路時與其他路合併,所以此路已不復存在了。為什麼六朝古都住過那么多名人,京城卻用人名的地名少呢?一是因為老北京人忌諱拿人名當地名。二是過去高官顯貴的府第雖在胡同里顯鼻子顯眼,但一般住戶並不知其姓字名誰。三是因為平頭百姓、做買賣的或能工巧匠,老北京只認其姓氏、外號或身體的特徵,並不記他的大號。這種現象不單眼映在地名上,就是人們日常交往也只稱姓,如豆汁李、年糕楊、豆腐腦白、砂鍋劉等。四是由於解放後國務院發布的《地名管理條例》中,有明確的規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國家領導人的名字作地名。”
雖說北京以人名作地名的只有兩個,但以姓氏和職業、官爵甚至外號作地名的卻很普遍,如老地名中的史家胡同、方家胡同、劉家胡同、雷家胡同、蔡家胡同、繳家坑、鮑家街、馬家堡、姚家井、祖家街、金家大院、周家大院等。以綽號命名的街巷如蘇蘿蔔胡同、醋章胡同、楊氈胡同、棚匠劉胡同、趙錐子胡同、馬絲棉胡同宋姑娘胡同張禿子胡同、賈哥胡同、張旺兒胡同、楊二官胡同、吳老兒胡同等。以官爵起名的街道也不少,如府學胡同里的文丞相胡同,曾是元朝忽必烈囚禁南宋丞相文天祥的地方,清乾隆時叫靶兒胡同,宣統年間叫巴兒胡同,解放以後人們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改為文丞相胡同。定阜大街原來叫定府大街,原來明朝的開國元勛徐達被封為定國公,因他的府第在這條街而得名。西城的武定侯是因為明朝開國功臣郭英的府第而得名,郭英被封為武定侯。現改為武定胡同。豐盛胡同明代叫豐城胡同,因為豐城侯李彬在此居住而得名。此外還有以建平伯高士文遂安伯陳志、廣寧伯劉榮等封號命名的街巷。京城還有以駙馬、狀元、太監等命名的老地名,駙馬就是皇上的姑爺。如新文化街原來叫石駙馬大街,石駙馬名石王景,是明宣宗的女兒順德公主的丈夫。東城的南竹桿胡同最早叫林駙馬胡同。新街口的群力胡同最早叫馬狀元胡同,馬狀元是麻狀元的訛稱,這位狀元是清朝順治年間蒙古人麻勒吉。由於清朝有“漢不點妃,滿不點元”的制度,能考上狀元的多是漢族人,蒙古族人能中狀元不易,所以他住的地方叫麻狀元胡同,也在情理之中。事實上,許多以官爵和姓氏起名的街巷,從明清到現在都已改了名兒,一是因為訛傳,如三不老胡同在明代叫三老爹胡同,三保太監就是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鄭和。以後人們叫走了嘴成了三不老。“老”是太監的雅稱。北京還有山老、吳老等地名,山老最早叫山青太監胡同,後來改成了山老胡同,吳老改成了五老胡同。二是因為原來這條胡同有位能工巧匠,後來搬走或絕活失傳,地名也跟著改了。如治國胡同明代叫姚鑄鍋,因胡同里住著一位姓姚的會鑄鍋的人而得名,到了清代改叫三元庵,後來又叫堯治國。陶獸醫胡同,後來改叫棉花胡同。黑芝麻胡同明代叫何紙馬胡同,因一位姓何的棚匠住此而得名,後來棚匠死了,手藝失傳,改成了黑芝麻。類似的還有芝麻胡同,原來叫羅紙馬胡同汪芝麻胡同當初叫汪紙馬胡同等。南城有條胡同叫粉房琉璃街,其實明代叫粉房劉家街。東城原來有條宋姑娘胡同,這是以妓女命名的地名,現在已改為頌年胡同;劉海胡同,最早叫劉漢胡同;丁章胡同當初叫丁兒章胡同;育群胡同明代叫馬定大人胡同。明代以大人命名的街巷不少,如現在的紅星胡同,原來叫吳良大人胡同,清代改成了無量大人胡同。外交部街最早叫石大人胡同。有些地名改的已失去了本來面目,如葵花胡同明代叫祁家胡同,後來改為茄子胡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