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經義

隋經義

隋經義,高級工程師。北京人。1940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電機系。是中國廣電視設備製造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基本信息

主要職務

隋經義 隋經義

曾任資源委員會中央廣播器材修造所北平分所助理工程師。194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套用科學系碩士學位。同年回國。建國後,歷任北京廣播器材廠總工程師、廠長,電子工業部廣播電視工業總局副局長、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中國電子學會第二屆常務理事、第三屆理事。先後主持研製成功我國首台大功率廣播發射機和首台黑白電視發射機。

1940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電機系。曾任資源委員會中央廣播器材修造所北平分所助理工程師。1948年獲美國 哈佛大學套用科學系碩士學位。先後主持研製成功中國首台大功率廣播發射機和首台黑白電視發射機。

個人簡歷

隋經義 隋經義

隋經義,中國共產黨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17年7月5日生於山東壽光縣(現壽光市)。1940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電機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41年到1947年先後應聘於重慶中央廣播修造所和重慶中央廣播修造所北京分所,歷任助理技術員、技術員、助理工程師、設計科長等職,其間練就了設計製作廣播發射機的看家本領。1947年7月公費留美,就讀於美國哈佛大學套用物理系,同時選讀電子學方面的課程,獲碩士學位。1948年底回國後受聘於上海中央廣播器材修造所(上海解放後改名為上海廣播器材修造廠)任工程師、設計科長。1950年,上海廣播器材修造廠遷京並改名為人民廣播器材廠,1955年1月劃歸主管電信工業的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十局領導,更名為“北京廣播器材廠”(以下簡稱“北廣),由於其軍民結合的企業性質於1960年被授予第二廠名為國營第七六一廠。

技術研究

隋經義 隋經義

該廠遷京初期,隋經義仍任工程師、設計科長,隨後任廠工程師(相當於總工程師),自1955年到1978年冬先後擔任總工程師、副廠長兼總工程師、代廠長、廠長兼總工程師等職務。未經改擴建的北廣廠,其原有基礎是一家僅能利用進口元器件組裝收音機(年產量只有千餘部)、擴音機(年產量不足50部)和小功率廣播發射機(年產量僅有4部)的作坊式小廠。隋經義以其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多年實踐積累的經驗,特別是對新中國的熱愛和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執著追求,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幫助下,團結並帶領全廠職工,把該廠發展成為以生產廣播電視傳送傳輸設備為主,能自行設計製造廣播電視、通信導航、雷達顯示、微波中繼、視頻錄像等多領域高科技產品的大型電子企業。這一發展過程,正是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方針以前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國的封鎖,他們付出的艱辛是可想而知的。僅就其主導產品——廣播電視傳送傳輸設備的生產發展而言,無一不滲透著隋經義在追求技術進步、發展新型產品、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培養人才上所付出的辛勞,無一不體現了堅持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

榮譽名譽

1978年,他參加全國科學大會,榮獲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1978年底,隋經義奉調參加籌建國家廣播電視工業總局,隨之出任總局副局長,開始了參與大力發展消費類電子產品及其行業的決策歷程。1982年,該總局成建制地改建為電子工業部通信廣播電視工業管理局,隋經義被任命為副局長兼總工程師,分管科技、質量、外事工作。他在國家機關工作八年的業績主要表現在狠抓提高產品質量,正確貫徹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方針,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使中國電視機,收錄機的生產形成了既能滿足國內需要,又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業。 1987年,電子工業部機構改革,隋經義因年事已高,改任新成立的中國通廣電子公司高級顧問,為公司的創業、發展出謀劃策做出了貢獻。1991年10月30日,隋經義因病久治無效逝世於北京,終年74歲。

隋經義熱心社會工作,積極參與民眾性學術活動和參政議政活動。生前曾任中國電子學會理事及該學會所屬廣播電視分會和科學普及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中國工業美術協會電子美術學會主任委員,國務院電子振興辦公室通信顧問組長,中國廣播電視設備工業協會名譽會長,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協常委。

艱苦創業

初期建設

語聲廣播設備隋經義發展中國語聲廣播設備,做出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原有的廣播電台很少,而且設備殘缺不全,廣播發射總功率僅100千瓦左右。經過一年的恢復到1950年,全國廣播電台的總數只有64座,發射功率不過272千瓦(不包括港、澳、台),國內許多地區聽不到黨中央和人民政府的聲音,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聽不到新中國的聲音,這和屹立在世界東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極不相稱。為了讓黨中央和人民政府的聲音傳遍全國,讓新中國的聲音傳遍全球,國家有關部門作出了優先發展廣播傳送設備,建設廣播設備製造業的決策,並把與之相關的各項任務源源不斷地下達給北京廣播器材廠。當中央廣播事業局領導找工廠的工程技術人員座談,提出研製較大功率廣播發射設備時,隋經義滿懷信心地接受了任務。回廠後立即在條件十分簡陋的情況下組織力量展開產品的研製和開發。

技術攻關

從1950年到1965年,由該廠仿製和自行研製開發的產品,總計有中波廣播發射機11個品種(功率等級從1千瓦到2000千瓦);短波廣播發射機15個品種(功率等級從1千瓦到150千瓦),生產總量合計323部(其中中波機126部、短波機197部),發射總功率合計17505千瓦(其中中波機10124千瓦、短波機7381千瓦)。這些成就都是靠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取得的。沒有大型加工設備就用螞蟻啃骨頭的辦法解決,沒有配套元器件就自己研製,如琺瑯電阻、紙介電容器、可變電容器、調幅變壓器等。用在產品設計上的許多新技術、新器件,如功率合成激勵器、蒸發冷卻技術、金屬陶瓷發射管等,都是在沒有技術資料借鑑的情況下取得的。在這些成果中,隋經義不僅僅是決策者,而且是組織實施者,他常常深入第一線和工程技術人員、工人一道研究、攻關。

迅速發展

1958年初,該廠得知在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要從國外進口設備,建設一座超大功率1000千瓦中波廣播電台,以加強對外宣傳的信息後,經多方努力,爭取到這一任務。最初蘇聯答應提供圖紙和特大功率電子管等關鍵器件,後來由於中蘇關係惡化未能實現。在這種情況下,隋經義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僅憑得到的幾張原理圖從1958年9月開始研製工作,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產品設計工作,其中僅設計圖紙一項就達一萬餘張。這部含有200多萬個零件、設備總重量約150噸,總體積達900立方米,使用了460個包裝箱和14節車皮裝載的超大功率發射機從設計到製造完成只用了九個月的時間,創造了廣播發射機研製生產的奇蹟。這一奇蹟也是全國大協作的產物,是領導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相結合,科研、教學和生產相結合的豐碩成果。這部設備於1959年11月26日0點30分單機發射成功,1960年1月15日開始並機試播,同年4月15日正式播音。1960年以後該廠又生產了兩部超大功率中波廣播發射機,通過並機發射,其輸出功率達到2000千瓦。使新中國的聲音傳播得越來越廣,越來越遠。

引進技術

隋經義的技術成果 隋經義的技術成果

國家廣電總局提高國內水平和能力中國廣播電視工業和其他工業門類一樣,雖然起步不晚,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長期處於自封閉的大環境中,極大的落後於國外先進水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訂的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為廣播電視工業指明了縮短差距、進而迅速趕上國外先進水平的發展方向。

為貫徹這一方針,國家廣播電視工業總局制訂了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全面規劃,在得到上級機關批准後,在電視產品領域先後組織了彩色電視機整機生產線(三條)、彩色顯像管生產線,線性積體電路生產線,印製板生產線、調諧器生產線、回掃變壓器生產線的技術引進工作。在收錄機產品領域先後引進了機芯、磁頭、電機生產線。通過首批引進項目的投產,使國內的生產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為繼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實踐證明,首批引進從產品選型到統一對外的組織協調工作都是成功的,不僅提高了生產能力、技術水平,而管理知識和經驗。

作為首批技術引進項目技術談判的主要負責人隋經義在思想上是很明確的,和組織領導者即引進技術是發展中國工業的墊腳石,他認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高峰,是新形勢下的自力更生。

學術成就

兩個市場

電視隋經義奉命調到國家機關工作以後,在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並分析廣播電視工業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較有影響的發展中國廣播電視工業基本思“兩個市路場”和“從終端抓起”的兩個基本觀點。

們的產品要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要以國際市場上產品的技術、質量、價格、服務水平為目標,從事產品的開發、生產和售後服務,而所需原材料、元器件則以滿足整機需要為前提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上擇優選購。這一觀點和思路無疑是符合改革開放方針的,也只有這樣才能逐步縮小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直到迎頭趕上。

終端抓起

抓終端產品來帶動基礎元器件技術、質量水平的提高,而不像有些人誤解的那樣,只抓終端產品不抓基礎。有一次他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採訪時關於“電視工業是樹稍工業”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根深才能葉茂花盛的本末關係。中國電子工業產品技術落後的根本原因是基礎產品不能滿足要求,這一點是盡人皆知的。但是基礎產品的發展要以整機發展的要求為目標,在當時卻不是都很清楚的。如果供廣播電視消費類產品套用的電子元器件,不按整機的要求組織生產必然帶有盲目性,不僅市場需求不會興旺,而且會制約整機產品的發展和提高。

以上兩個基本觀點構成隋經義在發展中國廣播電視工業的基本思路,這一基本思路已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是行之有效的。 隋經義在國家機關工作的八年所作的貢獻主要在發展廣播電視消費類產品上。中國電視機產品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國外先進水平,收錄機的生產也已的。

人物評價

隋經義在中國廣播電視工業發展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突出表現在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一段歷史時期,由於左的路線影響,他雖曾遭受過種種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迫害,但他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始終堅定不移,他毅然將分得的遺產全部交公,“文革”期間在車間勞動時仍不忘發揮技術專長進行了功頻爐等多項技術革新。他接受任務不講條件,勇於承擔重任,始終保持了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勇於創新的敬業精神。他具有謙虛謹慎、實事求是、認真負責和平易近人的優良作風,能團結同志並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共同工作,是廣播電視行業出色的技術專家、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是忠誠於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