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陽城宮城應天門

隋唐洛陽城宮城應天門是東都城的代表性建築,隋稱則天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唐神龍元年避武后尊號,改應天門。

隋唐洛陽城宮城應天門是東都城的代表性建築,隋稱則天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唐神龍元年避武后尊號,改應天門。又避中宗尊號,改神龍門。尋復為應天。昭宗天祐二年,改稱五鳳樓。此後歷經五代、北宋皆稱五鳳樓。

應天門位於洛陽市城區,雖歷經千餘年的風雨剝蝕,東、西兩闕巨大的夯土台基保存較好處有4米多高。經考古發掘,應天門是一座三門道過梁式建築結構,由城門樓、朵樓、闕樓及其相互之間的飛廊連為一體的巨大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壯觀。

城門建築的底部基礎為長方形夯土墩台,東西寬51米,南北進深26.5米,門道位於墩台的正中,東西兩側為寬13米的城門墩台,三個門道及門道間的夯土隔牆寬度皆為5米。門樓東西兩側為高大雄偉的朵樓,朵樓與門樓之間以飛廊相連。朵樓底部包有土襯石,土襯石外側鋪石散水,土襯石上垛樓外壁砌有包磚。闕樓位於朵樓的南面,北與朵樓以飛廓相連。闕樓外側包磚,底部亦鋪有土襯石,土襯石外側鋪石散水。闕樓當為三出闕,其形制與唐懿德太子墓墓道兩壁所繪出行圖中的門闕相類似。此外,在朵樓、闕樓及飛廊的土襯石內側都發現有壁柱痕跡,壁柱皆傾斜內收,應是朵樓、闕樓及飛廊建築的基礎部分。

綜合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資料,應天門是一座一門三道過梁式建築結構,以城門樓為主體,兩側輔以朵樓,向外伸出闕樓,其間以飛廊連為一體的“凹”字形巨大建築群體。北宋時期應天門稱五鳳樓,是在隋唐、五代應天門的基礎上重修而成的。作為宮城的正門,應天門是東都的象徵,這一雄偉的建築格局對後代都城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北宋汴梁宮城的宣德樓,元大都的崇天門,以及明清北京城午門,無不是由這種形式演變來的,同時對日本、朝鮮等亞洲國家都城建制也有深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