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óng dōng
引證詳解
[midwinter;the depth of winter] 嚴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時期。 《晉書·王獻之傳贊》:》:“ 獻之 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疎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
指深冬。 ①漢 司馬相如《上林賦》:“其南則隆冬生長,踴水躍波。” ②宋 楊萬里《初食太原生葡萄時十二月二日》詩:“隆冬壓架無人摘,雪打冰封不曾拆。” ③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中窮冬也釋義為隆冬。 ④明 袁可立《陳發兵出海之期疏》:“至隆冬凍合,則皇城島又為大兵出入歸著之處,東西策應之沖。” ⑤清 沈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隆冬無裘,挺身而過。” ⑥ 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詩:“永遠記住這個時間吧:一九五四年隆冬時分,北風早已吹裂大地,冰雪正封閉著古老的柴門。”
連續5天滑動日均溫度小於等於4℃,進入隆冬。連續5天滑動日均溫度大於等於4℃,結束隆冬。
1.[midwinter;the depth of winter] 嚴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時期。
2.指深冬。
3.連續5天滑動日均溫度小於等於4℃,進入隆冬
相關天氣
何時入九
冬至這一天開始數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冬數九”。數上9天是一九,再數9天是二九……數到“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
人說“冷在九、熱在伏”,數九雖冷,但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冷也冷得不一樣:
黃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望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的《九九歌》是:
一九二九相見弗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篳篥(古代的一種樂器,意指寒風吹得籬笆噼噼響聲);
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鷺宿(晚上寒冷象白鶴一樣捲曲著身體睡眠);
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
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
七九六十三,布袖擔頭擔;
八九七十二,貓兒尋陽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最冷的是三九、四九,在吉林:三九四九凍死狗,在江蘇則是“三九四九拾糞老漢滿街游”,可見氣溫相差很大。
三九天氣
三九解釋
"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約在1月中下旬。"三九"天為什麼最冷呢?這要從當時地面吸收和散發熱量的多少來看,冬季這時候雖然白晝短,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少,但此時地面散發的熱量還多於吸收的熱量,近地面的空氣溫度還要繼續低下去,當地面吸收到的太陽熱量幾乎等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氣溫才達到最冷。到"三九"以後,地面吸收的熱量又將多於地面散失的熱量,近地面的空氣溫度也隨著逐漸回升。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冬至後的"三九"前後。
“數九”和“數伏”一樣,都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衡量冷暖變化的傳統方法。所謂數九,即從冬至日(一般在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開始算起,每九天為一個:“九”,並依次排出“一九”、“二九”、“三九”……。
實踐證明“數九”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它真實地反映了天氣、氣候冷暖變化的特點,如以冬至前兩個九天為起點看天津的氣溫變化,第一個九天極端平均最低氣溫為-6.5℃,第二個九天為-9.0℃,而“一九”為-11.2℃,“二九”為-11.9℃,“三九”為-12.7℃,“四九”為-12.0℃,“五九”為-10℃……。從上述情況明顯看出,“三九”氣溫最低,“三九”、“四九”低於冬至前的兩個九天氣溫,“五九”以後氣溫回升。
那么不禁要問,為什麼最冷的時期不是出現在白天最短的冬至以前的時期,反而出現在冬至後的大約一個月左右的“三九”時節呢?
這是因為冬至時期,雖然白天最短,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地面日熱量收支逆差尚未達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後,雖然白天日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卻很緩慢,從冬至到“三九”這一時期,平均每天只增長約一分鐘。地面日熱量收支仍處在逆差狀況,所以繼續失去熱量,地溫繼續下降。地面總熱量收支逆差在“三九”時節才達到最大值。由於空氣的溫度主要受地溫影響,這就導致了“三九”時節氣溫最低。
另外,“三九”前後,西伯利亞地區的冷氣團也發展到極為強盛的階段,強冷空氣的頻頻入侵也是造成氣溫低的原因之一。
最冷天氣
作為對寒冬的記時方法,中國民間將冬至後的81天劃分為9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為9天,稱作“冬九九”,也就是常說的數九寒天。其中,每年冬至後的第19天至27天稱為“三九”。
一年中,冬至這天白晝最短,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最小,地面得到太陽熱量最少,應該說最冷在冬至了,但是事實卻不然,倒是“冷在三九”。這是為什麼呢?
氣象專家說,地面的氣溫冷暖,不僅是受太陽光線照射強弱的影響,而且還與地面散熱有關。由於夏至以後,晝長夜短,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較大,地面獲得的熱量最多,而且夜間散熱較少,使地面的熱量儲存逐漸增多,到了冬至,雖然太陽照射時間較短,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最小,但是地面在夏秋儲存的熱量還可以補充,所以天氣不見得很冷。
隆冬就是冰箜隆意。
三九的意思是:“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中國農曆有“九九”的說法,用來計算時令。計算的方法是從冬天的冬至曰算起(從冬至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個九天,數滿九九八十一天為止。這時冬天已經全部過完,春天就來到了。
三伏天氣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少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夏九九歌謠
“冬至”數九過冬寒,有的地方也有“夏至”數九過酷暑的歌謠。
“夏 九九歌 ”: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
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渾身汗濕透;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
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
八九七十二,半夜尋被子;
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