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燧

陽燧

陽燧,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日下取火的用具。用金屬製成的尖底杯,放在太陽光下,使光線聚在杯底尖處,杯底放艾絨之類,遇光馬上能燃燒起來。還有一種說法是,用銅製的凹面鏡對著太陽取火。陽燧是中國先民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發明的從太陽光中取火的取火工具,其形似呈球面形內凹的青銅鏡,當用它對著陽光時,射入陽燧凹面的全部陽光被陽燧球面形凹面聚焦到焦點上,使焦點上溫度快速升髙,達到可以點燃易燃物。因此陽燧是一種能從太陽光中取來明火的工具,它的聚光原理被近代科學大量運用,從航天航空到太陽能清潔能源的利用,都有它的貢獻,因此被認為是中國繼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活字印刷四大古代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應該申報世界人類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

簡介

陽燧陽燧
陽燧是周代始用的取火工具,形似凹面鏡,太陽光的直射光經凹面鏡反射與鏡圓心的中軸線交合成焦點,焦點處因聚光產生高熱,可點燃植物纖維發火。從《周禮》至北宋沈括《夢溪筆談》等都有關於陽燧取火的記載。

東漢陽燧,此器鼻鈕,表面鑄陽文銘文兩周,內周:“宜子先(孫),君子宜之,長樂未央”外周:“五月五丙午,火燧可取,天火保死,祥兮。”均屬於吉祥語。陽燧是中國古代利用太陽能取火的偉大發明,科學價值極高,而此器又是傳世僅見的有銘陽燧,極為珍貴。

相關記載

陽燧陽燧
古時用銅質製成的凹面鏡。用以聚集日光,點燃艾炷施灸。《本草綱目》卷主:“陽燧,火鏡也。以銅鑄成,其面凹,摩熱向日,以艾承之,則得火。”陽燧,古代照日取火用的曲率很大的凹面銅鏡。

早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便有對陽燧的介紹——《陽燧照物》:
陽燧照物皆倒,中間有礙故也。算家(精通算計之術的人)謂之“格術(我國古代推求球面鏡原理與球面鏡製作方法的算術)”。如人搖櫓,臬(船上架櫓的支柱)為之礙故也。若鳶飛空中,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又如窗隙中樓塔之影,中間為窗所束,亦皆倒垂,與陽燧一也。陽燧面窪,以一指迫面而照之則正;漸遠則無所見;過此遂倒。其無所見處,正如窗隙、櫓臬、腰鼓礙之,本末相格,遂成搖櫓之勢。故舉手則影愈下,下手則影愈上,此其可見。(陽燧面窪,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內。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椒,著物則火發,此則腰鼓最細處也。)豈特物為然,人亦如是,中間不為物礙者鮮矣。小則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則以己為物,以物為己。不求去礙,而欲見不顛倒,難矣哉!(《酉陽雜俎》)謂“海翻則塔影倒”,此妄說也。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

銅、錫的性質是一樣的。但在五月丙午日的中午鑄造,就成為陽燧(古代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銅鏡);在十一月壬子日的半夜鑄造,就成為陰燧(古代在月夜用來承接露水的銅器)。

實用展示

2006年10月11日上午10時,一面直徑1.4米、通體厚4厘米、重1.2噸的世界特大“虢國陽燧”在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博物館成功頡取天火,從而驗證了《周禮》等史志“陽燧以銅為之,向日則生火”的記載。

陽燧的凹面的拋物面鏡面向太陽,使太陽光照於其上時,通過其反射而聚在鏡面前的焦點上,使其溫度升高從而點燃陽燧中的可燃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