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新龍港

陽新龍港

陽新縣龍港鎮地處湖北省東南邊陲,與通山縣江西武寧縣、瑞昌市接壤。全鎮轄區面積255平方公里,轄38個行政村(居委會),總人口10.68萬人,鎮區面積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萬,一九九七年被列為湖北省重點“口子鎮”,為全國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

簡介

龍港鎮 鎮黨委政府大樓(左圖)龍港,地處鄂贛邊界,南依幕阜山脈,北瀕富河上游,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山川毓美,人文薈萃,是湖北省東南邊陲的歷史名鎮。龍港鎮位於東經114°53′,北緯29°33′,與江西省武寧縣泉口鎮接壤,地勢南高北低,江西的朝陽河和洋港桂花河匯集於境內的龍港河經富河注入長江;面積255平方公里,擁有山場20萬畝,耕地5萬畝,轄33個行政村(居委會),總人口9.8萬,鎮區常住人口2.3萬。龍港交通便利,106國道在龍港穿境而過,形成了南聯浙贛,北通武漢的便捷公路網;境內擁有湖北省第二大水庫——富水水庫,富水電站年發電總量1.7億千瓦時,可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充足的能源;龍港的礦藏資源主要有:金、錳、煤炭、大理石和石灰石;水產豐富,形成以鱖魚、銀魚、清水魚、南美白對蝦為主的特色養殖業;有稻穀、小麥、玉米、花生、黃豆、油菜、蔬菜等糧食和經濟作物,盛產柑桔、茶葉等特產,以“龍潭蜜桔”“金竹雲峰茶”聞名。

龍港自然景觀

龍鎮港風光龍鎮港風光

金竹雲霧、岩泉飛瀑、龍潭桔紅、鳳棲仙洞、寶蓮禪寺、關帝廟、步雲塔影、陵園松濤、泉山畫屋等景觀讓人留戀忘返。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的明清老街和16處革命舊址群,龍港革命歷史紀念館、烈士陵園、烈士墓林等讓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這些構成了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旅遊文化。初步形成農機具製造、軋鋼、棉紡、飼料生產、木材加工、塑膠製品和碳酸鈣等七個新興工業園區;已建成糧油、竹木、蔬菜、農貿、仔豬、水果等六個專業市場,其中鄂東南邊貿市場占地14000平米,成為鄂贛邊界兩省四縣16個鄉鎮場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市場輻射半徑達60多公里。龍港鎮被列為湖北省重點“口子鎮”和黃石市小城鎮改革試點鎮。公用基礎設施完備,城市配套設施日趨完善,具有廣闊的投資前景和優良的投資環境。

龍燕區第八鄉蘇維埃政府舊址龍燕區第八鄉蘇維埃政府舊址位於洋港鎮朱灣村,距龍港街10公里,為一進二重連三間磚木結構樓房,占地面積175.5平方米。此舊址保存完好,遺蹟甚多,是全國罕見的歷史價值很高的鄉級蘇維埃政府舊址。舊址門額上書有“蘇維埃”三個醒目大字,墨跡清晰。前重堂屋壁上書有“革故鼎新推翻豪紳地主國民黨,命名取義建立工農兵“士蘇維埃”;“殺盡豪紳鋤奸除惡,瓜分田地劫富救貧”對聯兩副,為行書字型,書法造詣較高。後重右壁上有“反圍剿”和“鎮壓土豪劣紳”壁畫各1幅,構圖新穎,色彩明艷,線條流暢,具有典型的民間壁畫格調。後重左壁上有《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為行楷,筆力蒼勁。後壁上有“蔣介石是帝國主義走狗”和“蔣馮閻軍閥大戰”組字畫各一幅,頗具想像力和藝術性。該舊址已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港革命歷史紀念館

龍港革命歷史紀念館建於1976年。位於龍港鎮新街西側,前臨106國道,後倚風景秀麗的獅子山,與龍港烈士陵園毗鄰。是湖北省名勝之一,載入了《中國名勝大詞典》。 館內有中共鄂東南特委遺址、特委辦公住宿處、特委防空洞、陳列室,共收藏文告、書刊、信件、武器、壁畫、烈士遺物革命文物和照片五百餘件。陳列分五個部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鄂東南革命根據地軍民進行革命鬥爭的光榮歷史,再現了彭德懷、李燦、何長工、吳致民、黃火青、曹大駿、葉金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業績。由紀念館管理的鄂東南蘇維埃政府、彭德懷舊居、彭楊學校、紅軍後方醫院等三十餘處舊址,均列入國務院頒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安葬著3000餘名紅軍烈士的公墓和17處著名烈士就義地的紀念建築和傳統教育點。1976年10月,湖北省文物工作座談會在這裡召開,有國家文物事業局、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軍事博物館的領導和來自全國26個省市的200多名代表參加。 龍港革命歷史紀念館建成後,王任重同志題寫了館名,王平、程子華、傅秋濤、陳康、蘭僑等領導同志多次前來視察,並題詞、贈詩。

龍港“紅軍街”

龍港“紅軍街”,又稱龍港老街,亦稱革命舊址一條街。坐落在龍港河畔西,與龍港新街相鄰。街道長800餘米,寬5米,青石板路面。兩旁全為青磚布瓦二層樓房,一進數重。店鋪前均砌有2級石台階。店面為紅漆門板和地板。街道蜿蜒曲折,市面古樸典雅,是江南古鎮的縮影。據《陽新縣誌》載,龍港老街的雛形,始於元代末年;明代鼎盛,稱龍川市;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55年),清朝政府在此設龍港巡檢司,改稱龍港市。清末民初,龍港街店鋪鱗次櫛比,旗幡招展,擁有商號、作坊300餘家,甚是繁華,故有“小漢口”之稱。土地革命時期,鄂東南蘇維埃政府,共青團鄂東南特委、鄂東南政治保衛局、鄂東南總工會、鄂東南工農兵銀行、鄂東南紅軍招待所、紅五司令部等17個黨政軍機關均設立在這裡,被稱為“小莫斯科”。如今,這些革命舊址保存完好,故人們又稱龍港老街為“革命舊址一條街”。

龍港,若不至此一游,實屬憾事!

龍港交通便捷,商貿繁榮。106國道貫穿全境,正在興建的大廣高速公路和即將興建的杭瑞高速公路在龍港交匯。全鎮有民營工業企業469家,基本形成農機製造、五金工具、塑膠製品、建築材料、煤炭採掘、農產品加工等支柱工業,年工業總產值17576萬元,龍港自古就是鄂贛兩省四縣商品集散地,商貿活躍,素有“小漢口”之稱。現有個體工商戶3560家,年商品零售額4.1億元,集市貿易成交額6.2億元,已成為鄂贛邊界地區二十多個鄉鎮的商貿中心。

龍港特產

全鎮有以生產糧、棉、油、麻、漁、畜禽竹木而著稱。耕地面積4.9萬畝,山場面積35萬畝,水面養殖面積1.5萬畝,2007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9.8億元。糧食總產2.55萬噸,油料總產0.44萬噸,牲豬出欄5.3萬頭,禽出籠10萬隻,水產品450噸。2007年農村人平純收入3200元。

龍港社會進步,事業發展,全鎮在實現四通(通電、通郵、通控電話、有線電視)的基礎上,38個村村通柏油路(水泥路),23個村通自來水。全鎮有中國小校46所,在校學生21830人,年上市、市重點中學人數占全縣1/5。有醫院、村衛生室等醫療單位46處,合作醫療參保率99%,擁有養老院、福利院各1所,集中供養人員195人。

龍港旅遊資源

龍港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紅色旅遊資源豐富。龍港曾是大革命時期鄂東南特(道)委所在地,轄湘、鄂、贛邊界21個縣,是鄂東南革命根據地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時有“小莫斯科”之稱,迄今,龍港保存有革命舊址70多處,其中:16處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9處省重點文保單位。龍港風景名勝有:龍港革命舊址群、明清古建築群、富水水庫、鳳棲洞、孟嘉墓、寶蓮寺、步雲塔、金竹尖等,這些構成了龍港豐富的旅遊資源。

龍港是一片紅色的土地,這裡的人民曾為共和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今天的龍港更是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一方熱土,龍港鎮黨委正帶領十萬老區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一心一意抓改革謀發展。一是突出重點,加快經濟發展步伐;二是解放思想,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三是夯實基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填抓實幹,發展社會各項事業;五是最佳化環境,保持社會穩定,文明和諧;六是從嚴治黨,抓好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具體人農業產業化、新農村建設、招商引資、計畫生育、社會穩定、紅色旅遊、集鎮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