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經過
五代後晉開運二年(契丹會同八年,945年)至三年,在契丹滅後晉之戰中,後晉軍轉守為攻,遭契丹軍反撲,先於陽城(今河北清苑西南)之戰以少勝多,繼而在滹沱之役全軍敗降的作戰。 開運二年初,契丹軍於榆林店(今河南安陽北)戰敗撤兵後,後晉廷即集結兵力於定州(今屬河北),欲乘勢轉守為攻。三月,後晉北面行營都招討使杜重威統領諸軍北上,連取泰州(今河北清苑)、滿城(今河北滿城北)、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3城,俘獲契丹酋長沒刺以下吏卒2000餘人。
契丹帝耶律德光聞後晉擁兵逼近,即率8萬鐵鷂騎軍馳突輕疾,南向反撲,欲倚騎兵優勢,野戰追殲後晉軍,進取京師。杜重威懼而退兵,至陽城被契丹軍追及,乃結陣邊戰邊撤,南行10餘里,被契丹軍四面合圍於白團衛村。後晉軍被迫埋鹿角立行寨防禦,時東北風自傍晚起,愈刮愈甚。耶律德光欲盡殲晉軍,令鐵鷂騎軍下馬,拔四面鹿角沖入晉軍行寨,以短兵拚殺,又順風縱火揚塵,以助其勢。後晉馬步都監李守貞與馬軍右廂副排陣使藥元福等將,力主行詭詐用兵之道,出其不意逆風出戰,遂率中軍殊死衝殺,諸將相繼領兵直前奮擊。契丹軍大敗,來不及上馬,倉皇奪路而逃。李守貞令步兵盡拔鹿角,追擊敗兵,契丹軍棄馬及鎧仗遍野,逃至陽城東南,渡水北歸。晉軍亦以疲敝罷兵,退保定州。陽城之役後,耶律德光因形應變,以詐降誘晉軍接應。晉廷則恃陽城之捷,虛驕輕敵,企圖乘機北伐。三年七月,晉廷悉遣宿衛禁軍北上與諸軍會聚廣晉(今河北大名東北)。十一月,以杜重威為帥,統領30萬大軍再次北伐。軍抵瀛州(今河北河間),突遭契丹軍反擊,退兵武強(今河北武強西南),並欲徑向貝州(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南撤。
契丹軍沿易、定趨恆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追擊南下至中渡橋(正定東南滹沱河上),適晉將張彥澤會杜重威欲返恆州,遂焚橋阻截,與晉軍夾滹沱水而峙。兩軍隔水對陣,耶律德光暗潛別將蕭翰沿西山迂迴晉軍之後,斷糧道及歸路。十二月,晉將王清白請為大軍入恆州奪橋開道,契丹軍已不支,但杜重威不許大軍繼後,致使王清所部2000人皆戰死。晉軍遂陷於內外斷絕,軍中食且盡的窘境。初八,杜重威潛派腹心赴契丹牙帳,以降邀求重賞,耶律德光佯許立杜重威為晉帝。初十,杜重威迫將士降,未及,後晉即以主帥叛降,北伐大軍瓦解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