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陳曙光、出版時間:2011. 1
出 版 社: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定 價:29.90元
成品尺寸:148*210
開 本:16開裝 幀:平裝
印 張:14.5
頁 碼:232
內容簡介
2 為什麼我們自尊、自私又虛偽? 自我認知心理學2 為什麼我們頂不住壓力? 壓力心理學
2 為什麼我們過分自我? 自戀心理學
2 為什麼我們喜歡抱怨? 職場心理學
2 為什麼我們沒有真正的朋友? 人際關係心理學
2 為什麼時間總不夠用? 時間心理學
2 為什麼計畫趕不上變化? 隨機心理學
2 為什麼愛情總叫人愛之深恨之切? 愛情心理學
在職場——這個競爭最激烈的戰場上,本書恰如其名,像一縷陽光,照亮員工心中蠢蠢欲動的黑暗角落,它掃清所有的困惑、迷茫、消沉、焦躁、散漫、無助,甚至帶有宿命傾向的陰霾,為你廓清事業發展的道路,成就你完美的人生。
推薦語
讓年輕人少走10年彎路領導必看
洞悉員工心理,重塑企業價值觀,打造陽光企業文化
員工必讀
保持陽光心態,積極面對困境,成就完美事業與人生
直面內心真我,尋覓陽光心態
透析問題根源,做最好的自己
暢銷書《拆掉思維里的牆》作者 中國職業規劃界新一代領軍人物 古典
中國積極心理學的先行者博士生導師著名心理學家劉翔平
員工職業化心理培訓新趨勢
劉翔平
著名心理學家
本書集心理學知識、人際交往知識、倫理學和管理學知識為一體,旨在使人們心態和行為更加陽光、更加積極,我相信年輕的讀者一定會從中受益。
古 典
暢銷書作家
書店充斥著無數以強硬姿態向員工灌輸概念的作品,如不抱怨、不找藉口等。員工出現行為問題背後的心理根源何在?領導和員工兩方面應該如何溝通才能創造價值認同的雙贏局面?本書一一為你解答。
中 原
人文心態教練創始人
在職場——這個競爭最激烈的戰場上,本書恰如其名,穿越困惑、迷茫、消沉、焦躁、散漫、無助的內心世界,像一縷陽光,照亮員工心中晦暗的角落。
齊 宏
著名心理諮詢師
感謝作者分享他的思考,讀完全書我有兩大體會:心理學離我們並不遙遠,艱深複雜的心理學原理會以如此角度折射出樸素的光華;充滿共鳴的職場“浮世繪”,能讓年輕人學會更積極地面對自己的職業生涯。
作者介紹
陳曙光,貴州人,北京某建築集團職業經理人。心理學碩士,積極心理學研究者。目錄
自序第一章
為什麼我們自尊、自私又虛偽:自我認知心理學
認清自我
尊嚴的自我
人人都很難滿足
不可能不虛偽
自我表露,釋放你的內心
自私也有選擇
第二章
為什麼我們頂不住壓力:壓力心理學
別做那隻遭電擊而無法逃脫的狗
管理自己的悲觀
慢養與自慢
工作易得,歸屬感難求
你是不是歇斯底里的咆哮帝?
第三章
為什麼我們過分自我:自戀心理學
盲目樂觀=與危機為伴
不受歡迎的獨行俠
敢想敢幹與布里丹毛驢效應
跳槽:喜新厭舊是本能
缺失的同理心
第四章
為什麼我們喜歡抱怨:職場心理學
升職的怎么是他而不是我?
刺蝟效應:保持應有的工作距離
抱怨他人等於影射自己
居功自傲的惡果
藉口的心理學誘因
第五章
為什麼我們沒有真正的朋友:人際關係心理學
真假難辨的朋友
容易忘卻的感恩之心
令你失去信任的負性小事
幽默越多,煩惱越少
幸福不在下一站
第六章
為什麼時間總不夠用:時間心理學
當拖拉成為習慣
遲到是一種心理倦怠
不是沒時間,而是……
日事日清,杜絕窮忙
生活離不開緊迫感
第七章
為什麼計畫趕不上變化:隨機心理學
搭訕的藝術
中彩票比上班更有吸引力?
選擇性從眾
管不住自己還管得了誰
停止思考=停止前進
第八章
為什麼愛情總叫人愛之深恨之切:愛情心理學
一見鍾情不是個傳說
為什麼我們總在愛慕之人面前拘謹假裝?
懸崖邊的辦公室戀情
“得不到的人”你愛的最深?
真愛矜貴
“門當戶對”須重提
推薦序1——《拆掉思維里的牆》作者古典
破解心態密碼,打開陽光生活不知道什麼時候,圖書市場上充斥著無數以強硬姿態告訴員工例如“忠誠、不抱怨,不找藉口、執行、絕對服從”等概念的作品,每一次看到這樣完全無視人文精神,把人當程式來設計的圖書,我的內心就生出一點寒意——不知道那些買書給員工讀的老闆們,自己是不是真的按照書上的內容工作?那些寫書的作者們,自己又是不是完全的“不抱怨”“絕對服從”和“不找藉口”?
我是一個企業人力資源方面的研究者,在我看來,這一套管理方式正慢慢過時,已經很不適合那些逐漸步入社會,成長起來,有明晰的自我意識和廣闊得多的視界的80、90後們,而他們正在成為我們社會的主流精英。面對這樣的人力資源變化,我可以說:在今天,如果你不懂心理學,你只是不擅長管理。而在五年後,如果你不懂心理學,你就完全無法管理。
很高興能看到我的好友曙光寫出這樣一本書,來剖析企業運作背後員工的心理運動。曙光自己在企業擔任管理工作,同時精研積極心理學。在書中,他以這樣一個獨特的視角,一邊觀察一邊思考,深度分析職場:為什麼我們的時間總是不夠用?為什麼有的人在職業上總是止步不前?為什麼有人頂得住壓力,有的人卻無法管理自己的悲觀?為什麼我們很難在職場找到真正的朋友……每一個案例都真實自然,每一個分析都有理有據,每一個操作與建議也都切實可行。
從心理角度出發,很多原來看起來無法解決也無法解釋的問題有了答案和行動建議。當我們真的明白了那些狀況背後的道理,我們也會從“大家還不是都這樣……”的自我放棄中掙脫出來,變成“我原來還可以這樣”的積極達觀。心態的真正轉變也會由此開始。我想,這比那些“用三天洗腦,然後再用三天忘記”的口號式的書籍,高出足足一個境界。
在《陽光心態》一書中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部分:愛情心理學——也被列為了員工心理成長的一個組成部分。我想這也是本書的人文精神和心理觀點的體現——一個不讓談戀愛的工作,不是好工作;一個不懂得處理好感情問題的員工,不是好員工。
讓我們一起隨著作者的筆,破解心態密碼,走入陽光生活。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成長,長成為自己的樣子!
古 典
推薦序2:心理學家劉翔平
追求幸福的過程心理學的使命之一是關注與促進人類的幸福,這個使命一方面是通過治療心理疾病來達成的,另一方面是通過闡述幸福的方法和知識來達到的。通常第二個途徑又叫做預防。
發現心理學的科學規律正是達成這一總目標的努力過程。然而,由於心理現象的複雜性和科學研究手段的不夠成熟,心理科學在促成人類幸福,緩解心理痛苦方面的作用方面還相當有限。憑藉科學的發現來指導生活的能力還不足,因此需要結合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和生活常識、古人的智慧來綜合討論人類追求幸福的過程。
本書就是這樣一種努力。結合職場常見問題,尤其是初入職場年輕人常見的適應問題、人際關係問題、時間管理問題、情緒困擾等問題,展開闡述和建議。
我覺得人們需要基於更加嚴謹科學結論基礎上的指導和建議,但由於人類行為的複雜性,完全客觀的科學結論得出很不容易,尤其是行為也受價值觀和經驗的指導,所以“食譜性”的知識與指導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我發現,一些普及性的人生哲理的書更多包含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做人的道理和行為準則,比學術著作更接近人的生活,也更加有效地指導著人的生活。
每個人生活都封閉的,有限的,它必須從更加廣泛的人類經驗中吸取有益的教訓。
劉翔平博士
2010年秋
註:劉翔平為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諮詢心理與臨床心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也是中國積極心理學的倡導者和先行者。
自序:心理學就在你身邊
自序——心理學就在你身邊長久以來,人們有趣行為背後的心理誘因一直吸引著我。
記得上大學時,我曾花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去研究這樣一個現象:很多時候,在課堂上,其實我並沒有聽懂教授所說的內容,但是當他詢問:“大家還有什麼疑問嗎?”的時候,我卻不會舉手示意,其他人也都毫無反應。於是,教授說:“很好,看來大家都明白了。下課。”
說實話,我不舉手是因為我害怕丟臉,我怕我是唯一一個沒有聽懂的人,所以沒勇氣出頭,只好選擇沉默。但是,難道除了我,別的人都聽懂了?我真的是最無知的那一個?我不禁有些懷疑,並開始採取行動去證偽我的疑惑。
當再遇到上述集體無語的狀況時,我就在課後隨機找來5~20名同學(視課堂規模大小來確定人數),問他們三個問題:1、你聽懂了嗎?(聽懂的人就不用回答第2、3題了)2、既然沒聽懂,你為什麼不舉手?3、你認為其他人為什麼不舉手?
研究結果讓我很欣慰——我並不是最笨的那一個。
接受調查的絕大多數人都報告,自己沒聽懂而選擇沉默是害怕出醜,而對別人保持沉默則猜測為:人家都聽懂了。這就是社會心理學所說的“人眾無知”: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往往沒有意識到其他人會在多大程度上與自己的觀點或態度相似。原來人們是為了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而選擇了沉默。更有趣的是,課堂規模越大(我的意思是人數越多),“人眾無知”發生的機率越高;座位靠後的學生“人眾無知”的比率比坐在前面的學生高得多;如果有人率先打破沉默,活躍的局面便會隨之出現。後來,當我參加的會議、講座或者培訓現場出現鴉雀無聲的狀況時,我就知道“人眾無知”開始顯靈了。
畢業後,雖然疲於奔波生計,卻從未減弱對心理學的滿腔熱情。而它,也幫助我邁過了一道又一道的人生阻礙。
參加工作不到半年時間,我就面臨了現實與內心的巨大衝突——瑣碎乏味的工作與遠大崇高的理想相去甚遠,張揚自我的個性與循規蹈矩的制度格格不入,急於求成的心態與按部就班的現狀激烈交鋒……何去何從?我一度陷入迷茫……一段時間裡,我想不明白,也找不到出路,幾乎把自己套牢!遊走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目標常常被外界不可控的因素左右。我不停地叩問自己: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能做好什麼?我又能得到什麼?時而高估自己,認為應該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時而又低估自己,我到底能把什麼事情做得漂亮。徘徊在自尊與自卑之間,視線逐漸變得模糊起來。
慶幸的是,內心有一個聲音一直在告訴自己:“我不能這樣,也不應該是這樣的!我能做到更好!”——我在有意無意中用心理學的知識認識自己,解讀自己,鼓勵自己,指引自己,逐漸開啟了內心的積極力量。它讓我堅信,一個擁有獨立、樂觀、自信等積極品質的人,會比那些消極的人更容易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生。面對生活,具有積極觀念會有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更輕鬆地應對壓力、逆境和失敗,也活得更幸福。於是,我始終堅毅地努力著、追尋著,雖然日子過得很辛苦也有不少苦悶,但充實和快樂的感覺卻更多。
這些年,不斷從身邊、網路、電視上的許多年輕人身上看到自己曾經的身影:迷失、消沉、焦躁、散漫、無助,甚至有宿命傾向。
他們不應該是這樣的。我想我的某些經歷和所見所聞或許能與他們產生些許的共鳴。於是有了把自己內心的某些自認為有意義的東西與他們分享的衝動。我相信,每個人身上都具有潛在的能量,如果找到合適的方式,那些潛在的積極品質是可以激發出來的。
本書分為八個部分,包括:為什麼我們自尊、自私又虛偽:自我認知心理學;為什麼我們頂不住壓力:壓力心理學;為什麼我們過分自我:自戀心理學;為什麼我們喜歡抱怨:職場心理學;為什麼我們沒有真正的朋友:人際關係心理學;為什麼時間總不夠用:時間心理學;為什麼計畫趕不上變化:隨機心理學;為什麼愛情總叫人愛之深恨之切:愛情心理學。全書通過發生在我自己身上以及身邊一些人身上的真實事例,引出我所理解的隱含的心理學誘因,並提供富有成效的解決方案,希冀能對年輕人快樂地面對人生,享受屬於自己的幸福有所啟悟。
生活中,很多人都覺得心理學離自己很遠。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名業餘的心理學家。不是嗎?當你迷茫時,你會叩問自己的內心;當你游移不定時,你會揣測別人的想法(動機);當愛人悲傷時,你會動情地安慰;當你不安時,你會刻意改變自己去迎合;當你獨處時,你可以聽到自己的心靈對話……我們的一生不就是在不停地分析自己和研究他人的過程中度過的嗎?
然而,由於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太過自負,所以往往看不清自己。此時此刻,當你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你同時也在看你的鼻子,如果不告訴你,你是不會發現你的鼻子其實就在你眼前的。做個比喻,你就是那隻鼻子,你每日都看到了它,卻從未清晰地觀察過它。同樣,心理學就像你的鼻子,它就在你的跟前,只是你沒有留意罷了。
你的心理學描繪著你的內在,也描繪著你生活的世界。走近心理學,不僅在於洞悉世事,看懂他人,更多的應該是用心理學的理論指導自己的人生實踐,認清自己,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己,成為一個善良、定靜、達觀、快樂的人。
最後,我要誠摯地感謝為本書作序的劉翔平老師和古典老師。劉老師是中國心理學界獨樹一幟的代表人物,古老師是知名的暢銷書作家和職業規劃界新一代領軍人物。兩位老師能撥冗為學生作序,是對我的肯定和莫大的支持,我實感榮幸之至。我還要感謝本書的策劃編輯盧俊,他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沒有他的鼓勵和支持,我是不可能完成此書的。本書的整體結構、內容都得到了他精心的指導。我還要感謝那些默默為我提供意見和建議,助我完成此書的朋友們,在此就不一一詳述了。
陳曙光
2010年秋
編輯手記:消解隔閡 陽光分享
編輯手記:消解隔閡陽光分享
曙光的新書《陽光心態:員工成長心理學》即將付梓,我為他感到欣喜。我從來不憚讚美每一位可以將自己對心理學的思索以通俗的、健康陽光的姿態分享給他人的做法。在這本新書里,作者以生動的案例演繹出很多具有代表性和共通性的心理現象,輔以恰當的心理學誘因做註腳,最終根據不同的情況給出了他所理解的建議和解決方案。明晰的體例結構和思維框架,顯現了他內心強烈的分享動機。以我——一名出版人的角度看,在如今的員工培訓圖書領域,大多的作品都試圖填鴨式地將一些理念灌輸給員工,缺少基本的人文關懷。然而這類圖書卻在中國出版界和培訓領域大行其道。對此我也在不斷思索,為什麼這樣的表達方式、這樣的觀點和思想會以令人錯愕的姿態風靡。是員工本身的人性弱點造就了有如此價值觀的老闆,還是老闆自身急功近利的心態誤讀了員工的心理活動?他們之間的價值認同究竟出現了怎樣的錯位?出版者、培訓機構在這二者的溝通過程中正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百思不得其解。
看了曙光的新書,我似乎找到了這些疑問的答案。實際上,無論是老闆還是員工,在面對各自存在的心理問題時,通常並不關心發生的因,只要求達成那個貌似和諧的果。無論這些問題是怎樣產生的,都眉毛鬍子一把抓,直接告訴你應該如何做,只要你給我想要的結果,便萬事大吉。這樣的理念灌輸,導致員工培訓和企業文化都建立在一個違背常識和邏輯的心理基礎之上。所以,那些員工的尊嚴感喪失、怨聲載道、連環自殺的事件就如同包在表面和諧的一團紙內的火一般,終有恐怖的爆發點。即便如今這般大事件歸於平靜,但是真正的狀況有實質性的改善嗎?
這本書從尋求誘發職場常見心理問題背後的原因出發,理性分析,感性佐證,務實地呈現解決之道。作者試圖消解具有職場關聯性的個體之間心靈的誤解、隔閡與障礙,搭建互相理解的橋樑。我想,曙光的內心若沒有充足的陽光,沒有對與自己同行的人的深切的愛和分享精神,也不會有這本書的出版。他將學問、審思融會貫通,通過慎重甄別並以致用的過程在書中展現了清晰的脈絡。《禮記?中庸》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由此來看,曙光作為一個積極心理學研究者,他的境界已經令人刮目相看。閱讀這樣一本書,有著認清自己的欣慰,有著瞥見自己滑稽一面的會心一笑,也會有著洞見內心積習時的痛苦,更有著嚮往成長的冉冉升起的希望……箇中滋味讀者自知。
作為策劃人,我和曙光通過無數次溝通,《陽光心態》幾易其稿,希望朋友們能夠喜歡。我也希望曙光和我心中的陽光,能在分享中產生力量,溫暖廣大讀者的心靈。
責任編輯盧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