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2013年至今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2007年3月至今,復旦大學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3月至今,復旦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復旦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加拿大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訪問學者。
2004年5月至8月,聯合國世界發展經濟學研究院(UNU/WIDER)。
2003年10月至今,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2002年1月至今,復旦大學匿名審稿雜誌《世界經濟文匯》編輯。
2018年,獲聘西安市政府經濟顧問。
主講課程
主講課程:勞動經濟學(本科生、研究生)截面和面板數據處理(研究生)激勵理論(研究生)當代中國經濟(研究生、MBA)。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勞動經濟學、城鄉和區域發展、社會經濟學。
主要貢獻
個人作品
2016,《大國大城——當代中國的統一、發展與平衡》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市場整合與工業集聚》,(與陳釗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中國的大國發展之道──來自經濟學的聲音》,(與王永欽、張晏、章元、陳釗合著),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工資、就業的議價:理論及中國二元就業體制的效率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與陳釗合著),《中國所有制結構調整的理論與實證分析》,山西經濟出版社。
2003,(與陳釗合譯),安德魯·肖特著,《社會制度的經濟理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Schotter,Andrew: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002,《勞動經濟學——當代經濟體制的視角》,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8,《隱性失業論》,(與袁志剛合著),立信會計出版社。
主要論文:
2007,《反思教育產業化的反思──有效利用教育資源的理論與政策》,(與蔣仕卿合作),《世界經濟》第5期,即將發表。
2007,《“人以群分”:非市場互動和群分效應的文獻評論》,(與張爽合作),《經濟學(季刊)》,即將發表。
2007,《平等與增長攜手並進──一個基於收益遞增的策略性勞動分工模型》,(與陳釗、楊真真合作),《經濟學(季刊)》,即將發表。
2007,《社會資本的作用會被市場減弱還是加強?──來自中國農村貧困的實證研究》,(與張爽、章元合作),《經濟學(季刊)》,即將發表。2007,“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within China,” (with Guanghua Wan and Zhao Chen),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53,1,35-59。
2007,《中國的大國發展道路──論分權式改革的得失》,(與王永欽、張晏、章元、陳釗合作)《經濟研究》,第1期,4-16頁(首篇)。
2006,《中國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分割的地區差異》,(與陳釗、陳敏、桂琦寒合作),載沙安文、沈春麗、鄒恆甫(主編),《中國地區差異的經濟分析》,人民出版社,356-397。
2006,《十字路口的中國經濟:基於經濟學文獻的分析》,(與王永欽、張晏、章元、陳釗合作),《世界經濟》,第10期,3-20頁(首篇)。
2006,“Urbanization,Urban-Biased Policies and Urban-Rural Inequality in China: 1987-2001,” (with Zhao Chen),Chinese Economy,Vol. 39,No. 3,42-63。
2006,“The Inequality–Growth Nexus in the Short and Long Run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with Guanghua Wan and Zhao Chen),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 34,No. 4,654-667.2006,《中國的地區工業集聚:經濟地理、新經濟地理與經濟政策》,(與金煜、陳釗合作)《經濟研究》,第4期,79-89。
2006,“Economic Opening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China,” (with Zhao Chen and Yu Jin),in Masahisa Fujita and Akifumi Kuchiki (eds.),Asia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patial Economics,Joint Research Program Series No. 138,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97-132。
2006,“Reform,Interaction of Policies,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 (with Zhao Chen and Ji Yan),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1: 48-68。
2006,《中國國內商品市場趨於分割還是整合?——基於相對價格法的分析》,(與桂琦寒、陳敏、陳釗合作)《世界經濟》,第2期,20-30。
2005,《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國的收入差距、投資、教育和增長的相互影響》,(與萬廣華、陳釗合作),《經濟研究》,第12期,4-14頁。
2005,《反腐敗、市場建設與經濟成長》,(與孫剛、張吉鵬合作),《經濟學(季刊)》,第4卷(中國經濟學年會專輯),總第18期,1-22頁。
2005,《教育的公平與效率是魚和熊掌嗎——基礎教育財政的一般均衡分析》,(與丁維莉合作),《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47-57頁。
2005,《誰在承受經濟轉型的代價──評<;經濟轉型的代價>;》,《經濟學(季刊)》,第4卷,第4期,1087-1094頁。
2005,《合作博弈的企業轉制及其對制度和增長理論的含義》,《世界經濟文匯》,(與陳釗合作),第4-5期合刊,147-161。
2005,《勞動力市場轉型與補償性工資支付——以上海浦東新區女職工為例 》,(與秦蓓、桂勇合作),《中國勞動經濟學》,第2期,61-79。
2005,《全球化與地區間收入差距:來自中國的證據》,(與萬廣華、陳釗合作),《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17-26。
2005,《全球化與地區差距》,(與萬廣華、陳釗合作),《比較》第17輯,181-196。
2004,《中國人力資本和教育發展的區域差異:對於面板數據的估算》,(與陳釗、金煜合作)《世界經濟》第12期,25-31。
2004,《考慮離婚的動態家庭分工理論及一個提高分工效率的保險機制》,(與陳釗、吳桂英合作),《經濟學(季刊)》,第三卷(中國經濟學年會專輯),167-190。
2004,“The Effects of Migration on Interregional Differentials in Consumer Behavior: Evidence from Baise District,Guangxi,China,” (with Zhao Chen and Hui Pan),The Icfa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Vol. Ⅲ,No. 9,7-25。
2004,“Increasing Returns,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Regional Economic Segmentation,” (with Zhao Chen and Ji Yan),The Stud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36⑴,275-306。
2004,《城市化、城市傾向的經濟政策與城鄉收入差距》,(與陳釗合作),《經濟研究》,第6期,50-58。
2004,《收益遞增、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的分割》,(與陳釗、嚴冀合作),《經濟研究》,第1期,54-63頁。
2004,《經濟轉型中的婚姻家庭與女性就業:對相關事實的經濟學理解》,(與陳釗、吳桂英合作),《中國社會科學評論》。
2003,《為何改革沒有提高國有企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經濟學(季刊)》,第2卷第4期,833-856。
2002,“Employment Restructuring during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with Jianyong Fan,Shejian Liu,and Yan Yan),Monthly Labor Review,August。
2001,“Employment Trends in Shanghai: A Case of China’s Institutional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China Perspectives,September – October 2001,P. 13-22. (法文版“Les évolutions récentes de l’emploi à Shanghai,” Perspectives chinoises,juillet – août 2001,P. 14-24.)。
2000,"Dualité du système d'emploi,segmentation du marché du travail et restructuration économique," Tendances de l'économie chinoise (Bulletin de l'IDREC,France),No 15,Automne 2000。
2000,"La réforme du système d'emploi," (with Zhao Chen) Problèmes économiques,La documentation Française,mercredi 16 août 2000。
2000,《東歐轉軌經濟中工資與就業的決定機制》,《世界經濟》,2000.9。
2000,《轉軌中的經濟重構、均衡失業與經濟成長》,《經濟科學》,2000.3。
1998,《二元體制下的勞動力就業選擇及其對經濟效率的影響》(與陳釗合作),《上海經濟研究》,1998.12。
1998,《就業體制轉軌中的漸進改革措施》(與陳釗合作),《經濟研究》,1998.11。
1997,《非瓦爾拉均衡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套用》(與方穎合作),《經濟研究》,1997.8。
承擔課題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項目“中國的大國發展道路:社會和諧與經濟成長的政治經濟學”,2007-2009。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項目立項課題“中國民營企業家成長與企業發展的實證研究”,2007-2009。
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學會2006年學術研究諮詢項目“關於收入分配在巨觀與微觀層面之間若干問題的研究”,2006。
上海市教委“曙光學者”項目“城鄉收入差距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實證研究”,2006-2007。
教育部給予全國優秀博士論文作者的研究資助項目“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地理與政策的視角”,2005-2009。
日本發展經濟學研究院合作課題“中國的產業集聚:空間經濟學的視角”,2005-2006。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促進上海充分就業的新思路、新舉措研究”,2004-2005。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上海市就業、失業與收入分配的實證研究”, 2003-2005。
復旦大學文科科研推進計畫項目,“戰略性勞動分工理論及其套用”,2003-2005。
教育部“十五”規劃重點教材“勞動經濟學”,2002-2003。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青年課題,“中國就業體制的轉軌:議價理論及套用”,1999-2001。
獲獎記錄
2006,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2006,論文《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國的收入差距、投資、教育和增長的相互影響》(《經濟研究》2005年第12期首篇)獲第八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論文類一等獎。
2006,論文《城市化、城市傾向的經濟政策與城鄉收入差距》獲第五屆上海市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論文類二等獎。
2006,論文《城市化、城市傾向的經濟政策與城鄉收入差距》獲得了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2005,“復旦大學復華獎教金優秀世紀之星獎”和“復旦大學復華獎教金優秀教材獎”。
2005,上海市教委“曙光學者”。
2004,教材《勞動經濟學──當代經濟體制的視角》獲得人事部頒發的第四次全國人事科研成果三等獎。
2004,論文《為何改革沒有提高國有企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經濟學(季刊)》,第2卷第4期,2003)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論文類二等獎。2004,著作《中國所有制結構調整的理論與實證分析》(與陳釗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類三等獎。
2004,博士論文《工資、就業的議價及其對經濟效率的影響》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理論經濟學)和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獎。
2003,教材《勞動經濟學──當代經濟體制的視角》獲得上海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三等獎。
2002,復旦大學“新世紀之星”科研獎。
2002,上海市第四屆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0,首屆蔣學模獎助金。
1999,中國勞動學會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