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敬之

陶敬之

陶敬之,男,四川人。曾任記者,編輯副刊《國際時事周刊》等。1937年初,去萬縣任《萬州日報》編輯,發起當地的救亡運動。

基本信息

簡介

陶敬之 陶敬之

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勝利後在重慶從事統戰工作,參加組織民主促進會。後任中共宜昌工委書記。1948年被捕,犧牲在中美合作所。

生平

陶敬之,字叔琪,生於1913年舊曆11月16日,重慶市人。陶敬之幼年時在附近私塾讀書,中學時期就讀於一所舊式學堂。

1931年,陶敬之肄業於“四川省立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在校時陶敬之結識了幾位愛好文藝的同學,並一起組織了讀書會,辦壁報,鼓吹新思想。1932年,陶敬之與同學組織了“嘗試文藝社”,在《濟川公報》上出版文藝周刊。陶敬之在這個刊物上抒發自己的進步思想。同年下半年,陶敬之考入上海商學院。由於經濟困難,唯讀了一學期就輟學了。

1933年春,陶敬之與蔣代延、李明成一道去北平求學。由於無錢進學校,只好每天到北平圖書館閱讀進步社會科學書刊。一年多的時間裡,陶敬之一直是北平圖書館的勤奮讀者之一。刻苦的鑽研,使陶敬之獲得了豐富的知識。一位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同志後來評價說:“陶敬之學歷不深,但他的知識卻很豐富、全面。”

從上海到北平,使陶敬之更多地接觸和了解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東北領土的罪惡行徑,引起了陶敬之思想的極大震動,那一顆年青愛國的心燃燒起了熊熊的烈火。在此期間他結識了許多進步朋友,參加了進步活動。1934年秋末,陶敬之因父病失業,無力承擔陶敬之的生活費用而回到重慶。

1936年春,陶敬之認識了正在《新蜀報》編輯­部工作的漆魯魚,後知漆魯魚是共產黨員,曾在中央蘇區當保健局長。並與漆魯渝等人成立了“重慶救國會”,陶敬之分工領導了“職業青年救國會”的工作。1938年5月,經­漆魯魚介紹,陶敬之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黨組織通知,接收他為中共正式黨員(無候補期)時,他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1939年“五·三”、“五·四”,日軍侵略者的飛機對當時作為陪都的重慶不分晝夜地輪番轟炸,城區各行各業的許多單位紛紛遷往郊區,以策安全。為了適應這種情況,川東特委決定在化龍橋建立郊區區委,由張家璧任書記,陶敬之任宣教委員,趙忍安任組織委員,彭傑任工運委員。

陶敬之除擔任區委宣傳工作外,在民眾工作方面主要負責《新蜀報》社近百名職工的工作。當時的工作條件和環境是十分惡劣的,化龍橋也一度是轟炸目標,給區委的工作帶來許多困難。更重要的是國民黨反動派暗中頒發了《限制異黨活動辦法》,對中共地下黨和一切進步勢力進行殘酷迫害。但是,陶敬之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努力為黨工作。

“皖南事變”以後,國民黨反動派實行白色恐怖,大肆逮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南方局遵照黨中央的指示,在國民黨統治區執行了“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陶敬之受黨組織的指示奉命撤離重慶。

在政治上對革命的堅定信念是陶敬之一切行動和戰勝險惡的精神源泉。多年來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裡,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和活動,多少次躲過敵人的追蹤,陶敬之從川東轉移川南,從川南又轉移到川西。為了找黨的組織關係,陶敬之往返數千里在所不辭。

1947年10月,中共川東臨委成立,在湖北宜昌設立黨的特別支部。特支一共三人,陶敬之任書記,樊恆才、陳倩華任委員。

在國民黨反動派白色恐怖統治下,為了儘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犧牲,陶敬之決定隱藏到中央信託局經理薛校才的家中。由於下川東地委書記塗孝文的叛變,1948年6月29日晚,陶敬之被敵人逮捕了。押解回重慶後,被監禁在渣滓洞男牢樓一室。他知道反動派的反動本性,從來就沒有抱任何幻想,早已做好長期坐牢、直至為革命獻出自己生命的一切準備。

在敵人的猖狂迫害下,陶敬之不但時刻勉勵自己堅持共產黨人的氣節,還常常鼓勵難友們,堅定革命的信念,作好長期坐牢,隨時準備迎接更大磨難的考驗。

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大軍從西北和東南兩線迅速向大西南挺進,解放重慶的隆隆炮聲已隱約可聞,蔣家王朝的覆滅即在眼前。這時,蔣介石與毛人鳳專程由台飛渝,由毛人鳳主持召集重慶軍統公開和秘密各單位頭目開會,部署蔣介石交待的大屠殺、潛伏、游擊、破壞四大計畫。屠殺名單擬定後,毛人鳳簽請蔣介石批准。

11月14日傍晚,敵人佯稱轉移,把李青林、陶敬之等30人從渣滓洞押解到軍統集中營大禮堂,晚上分批押赴電台嵐埡。“中國共產黨萬歲!”、“打倒反動派!”的雄壯口號聲中,同志們倒在了血泊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